推荐文章
佛家经典禅语网
1,⊙诸法虽生,不住自性,是故无性。如婴儿定住自性者,终不作匍匐乃至老年。(古印庋)龙树《中论·破行品》
2,信仰、因果、良心、道德,是佛门弟子安身立命的根本;感恩、包容、分享、结缘,是我们处世待人的根本原则。
3,⊙佛告比丘:功德果报甚深,无有如我知恩分者.我虽复尽其边底,我本以欲心无厌足故得佛,是故今犹不息。虽更无功德可得,我欲心亦不休。(五代)延寿《万善同归集》卷一,引《大智度论》
4,⊙有四法能令后世安后世乐,何等为四?谓信具足、戒具足、施具足、慧具足。《杂阿含经》卷四,第91经
5, 上帝问来人:要名还是要利?只给一样。来人答:要名。上 帝又问:为何要名不要利?来人大笑:你傻呀,这世道,有名还怕利 不来吗?
6,⊙但能上无攀仰,下绝己躬。外不见大地山河,内不立闻见觉知。直下摆脱情识,一念不生,证本地风光,见本来面目。然后山是山,水是水,僧是僧,俗是俗。——《圆悟佛果禅师语录》
7,⊙慈心无害想,不害于众生,心常无怨结,是则升天路。《杂阿含经》卷四十九,第1229经
8,⊙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不增不减自金刚,身去身来本三昧。——《坛经·顿渐第八》
9,⊙心、佛、众生其实没有差别,佛也没有比我们多一只手多一只脚。所判别的只是佛心清澈无碍,真如让你看不清真实面貌。——证严法师
10,『最有禅意的句子』真正的法喜,是做了之后的欢喜。
11,⊙ 随缘是一种胸怀,也是一种觉悟,是对自我内心的一种自信和把握。能 够随缘的人,总能在风云变幻时审时度势,在艰难坎坷的生活中,收放自 如、游刃有余;总能在逆境中找寻到前行的方向,保持坦然愉快的心情。
12,⊙觉成就者,当知菩萨不与法缚,不求法脱,不厌生死,不爱涅槃;不敬持戒,不憎毁禁;不重久习,不轻初学。何以故?一切觉故。譬如眼光晓了前境,其光圆满,得无憎爱。何以故?光体无二,无憎爱故。《圆觉经》卷上
13,⊙拥有财富、权位、荣誉,这一切不如拥有内心的平安。财富、权位、荣誉都不能令心平安,唯有弥陀的救度能令心安。一无所有的人,只要有心安,便拥有了一切。
14,⊙ 在现实生活中,总会遇到一些小事,比如随地吐痰,乱扔杂物,攀折 花草,口吐脏话,谎话连篇……因其微乎其微,即使做了也无伤大雅、无 关大局,往往容易被人们所忽视。殊不知,人的思想道德的长堤正是建筑 在这一件件不起眼的小事的基础上的。古人说过,勿以恶小而为之。小事 再小,如果是“恶”的,只要做了,小恶必将累积成为大恶,最终没有回 头路,使得自己走向一个自己也不愿看到的终点。“千里长堤,溃于蚁穴” 说的正是如此。 有一个僧人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为,早日成佛,就在自己的禅 房内放了一红一黑两个小罐子。每做一善事就往红罐里放一粒红豆,做一 恶事或是有一邪念就往黑罐里放一粒黑豆。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不断自 省,一开始,黑罐里的黑豆比红罐里的红豆要多很多,渐渐地,红豆越来 越多,黑豆越来越少……僧人修行尚且如此,那我们呢?做人跟修行一 样,只有不断地修正自己的错误观念,才能防微杜渐。世上无小恶,勿以 恶小而为之。
15,⊙ 净慧法师开示:“谦虚是圣人的本来面目,不要在你的智慧中夹杂傲 慢,也不要使你的谦卑缺乏智慧。”圣人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每个人都有长处,都值得你谦虚学习,做人必须要谦虚。
16,⊙『佛心禅语』 一个人所说的话,是他价值观、格调及情绪的映射。喜欢说无聊话的 人,会让听者觉得他素养不高,内心空虚,有意无意说挑拨之语的人,会 让人认为他品质有问题。
17,⊙ 的确,何必为了那些钱财而绞尽脑汁,你争我抢呢?懂得布施,懂得 舍弃,也许你会得到更多。
18,⊙应该回避争论,因为智者认为纯洁不靠争论。《经集》第四品,第八章《波修罗经》
19,⊙佛家是非常讲究惜福和惜物的,对自己有的和化缘而来的都非常珍视,不会轻易丢弃。许多佛学大师都非常推崇“事能知足心常惬”这一观念,他们提倡用知足的心获得坦然和宁静。
20,⊙无边国土一一中,悉人修行经劫海,以诸愿力能圆满,普贤菩萨一切行。《华严经》卷十一,毗卢遮那品
21,⊙对朋友,应不念旧恶;对自己,要不忘初心。(当代)星云《人间佛教的戒定慧》
22,⊙地大水火及风大,四大犹之如虚空.能知此等皆平等,勇健乘空千亿界。《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卷三
23,我们尽量不做损人利已、伤天害理的事,这样经过不断地积累,就能够改变人生的际遇。我们无法改变结果,但是我们可以创造一切善因善缘,使恶的结果推迟,使好的结果提前。
24,⊙学佛究宗家之妙,须清心潜神,默游内观,彻见法源,无芥蒂纤毫作障碍,廓然亡像,如水涵秋;皎然莹明,如月夺夜。——《宏智禅师广录》
25,⊙佛法必须首先与自己的生命连接,然后再谈对国家、社会的利益。书生、学问人学佛,往往好高骛远,根底不牢,隔靴搔痒,奢谈无益。不知离开生命,一切免谈。此皆未生真实生死心,无常感不切。
26,⊙ 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人能够万事不求人。人总有遇到挫折、困难的时 候,而此时若要得到更多的帮助,就需要平时多帮助别人。此外,在别人 危难时,给予帮助,你将会获得一生的吉祥。
27,懂得无常的人,知道这世上没有一样东西能真正属于我们。一切境遇, 无论是称讥毁誉,还是利衰苦乐,刹那便化为云烟,不可留,亦无所留,又 何须牵肠挂肚?懂得无常的人,不会因“有”而沾沾自喜,当然也不会因 “无”而闷闷不乐。透视无常就透视了生命。
28, 总是在做还是不做之间犹豫不决,一则浪费时间,二则耽误 事情,浑噩度日,一事无成往往就是这么造成的。该做的事情就立 马去做,不该做的事情就果断放弃。拿不定主意该做还是不该做的 事情,暂且放下,让时间自己去选择,没有必要为此支付自己的时 间成本。
29,⊙一切诸法悉皆寂静。不识自心现妄想,故妄想生,若识,则灭。《楞伽经》卷四
30,⊙因地不真,果招纡曲。《楞严经》卷六
31,⊙世间所有缘分,原本都是寻常的、平淡的。是因为有些故事流转了千年,有些等待辗转了几世,才令人觉得今生的遇见,是多么不易。
32,⊙善知识者,即是得道全分因缘。《付法藏因缘传》卷六
33,⊙无论任何学问,任何法则,倘使脱离了人生,它就不再有任何意义。虽然安详是禅的生命、是法的现证,但它也是人生的最高生活艺术。——耕云先生
34,⊙ 常言道:忍得淡泊可养神,忍得饥寒可立品,忍得语言免是非,忍得 争斗消仇憾。能忍自安,其实就是要忍得欲望、受得委屈。一般人迫于对 方的权势大、财富大、气力大,在无可奈何的情形之下忍,这算什么忍耐 呢?真正的忍是,就算他欺负了你,对不住你,他什么都不及你,你有足 够的力量对付他,而你却能容忍他,认为他的本性和你一样,只是一时糊 涂,或在恶劣的环境中受到熏染罢了,你不必与他计较,能在这样的情况 及心境之下容忍,那才是真正的忍耐。
35,⊙ 其实幸福和快乐,只是自己的心境,除了你自己,没有人可以让你自 己不幸福。世间万物,本就没有十全十美的,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同 是一朵玫瑰花,有人看到的是娇艳欲滴;有人看到的是硬冷的刺。同是一 座岳阳楼,有人看到的是“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行”; 有人看到的是“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总之,你 觉得你不幸福,别人再羡慕你,你还是同样觉得自己可怜。
36,⊙人命不停,过于山水,今日虽存,明亦难保,云何纵心令住恶法!壮色不停,犹如奔马,云何恃怙而生侨慢!《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三,高贵德王菩萨品
37,布施并不只是送施财物,而是能放下对物质的贪欲;持戒并不只是断恶行善,而是能生起对轮州的出离;忍辱并不只是压抑愤怒,而是能调伏内心的嗔恨;精进并不只是努力修法,而是能时时刻刻保持法喜;禅定并不只是得到平静,而是能安住于本然的自觉;智慧并不只是通达经典,而是彻底觉悟心的本性。
38,⊙云何心一趣性?谓寻伺寂静故,心不散不乱不流,安住一境,故名心一趣性。(古印度)目连《法蕴足论》卷六
39,人应该摒除“自己不如人”的心念,用心于如何对待别人、帮助别人,才是真正少欲知足、快乐的人生。
40,⊙及乎掀翻,从头勘破,原来只是一个自己。这个自己,在天同天,在地同地,在人同人,在物同物。于自己分上……春色无高下,花枝自短长。——《天如和尚语录》
41,学佛是尽本分,在什么岗位就做什么事,不要将人间事想得太渺茫,而忽略了自己身处在人间。
42,⊙若有修空者,顺空而取空,观空与色殊,不名真观者。《大乘理趣般若经》卷七
43,⊙佛言:我身生于人间,长于人间,于人间得佛。《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八,听法品
44,⊙有一种人,早晨看经、念经、忏悔,晚间纵口业骂詈人,次日依前礼佛忏悔。卒岁率年,以为日课。殊不知,梵语忏摩,此云悔过,谓之断相续心,一断永不复续,一忏永不复造。——《大慧普觉禅师语录》
45,⊙感恩是一种善行,我们要感恩一切善待自己的人,感恩世间万物,并且要知恩图报。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品德,更是一种大智慧。
46,⊙譬如火烧木,须臾作灰烬,智火焚业薪,当知亦如是。又如灯破暗,一念尽无余,诸业之暗冥,多劫所积聚,牟尼智灯照,刹那悉除灭。《大乘密严经》卷中,显示自作品
47,⊙一念慈悲即是天堂,一念恶心即陷地狱;心存善念,即是福源。多行善事,必得善缘,怀慈悲行善,人安心安。佛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恶人虽能一时得志,但罪恶会陪伴他的一生,还要受到自己良心的责罚和别人的责罚,这便是恶报。
48,精神病是现代社会的大问题。为何有这么多的精神
49,⊙ 仇恨好比一把无形的利剑,随时都有可能插向被恨者的胸膛,同时 也使自己的心灵扭曲成丑陋的畸形甚至失去人性。其实,究其起因,有 时只是一点误会而已。人应当忘记仇恨,因为仇恨是一件令人很痛苦的 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