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佛道禅语_佛家禅语网
1,『一句禅语一种人生』世间苦难,能启动人的爱心;只要有一分付出,就会有一分感动。
2,愿是大海,实践是高山,以行山填愿海,这就是菩萨的精神。
3,能过清淡生活,最知足;有余力帮助他人,最富有。
4,⊙佛是众生界中了事汉,众生是佛界中不了事汉,欲得一如,但佛与众生,一时放下,则无了无不了。——《大慧普觉禅师语录》
5,⊙『禅语感悟』 一次打击或挫折,可能给你带来一次新的机遇、一种新的动力,关键 在于你个人是如何对待、如何把握。德国大文豪歌德有一句名言:“有时, 一个人受到厄运的可怕打击,不管这厄运是来自公众或个人,倒可能是件 好事。”
6,⊙二由一有,一亦莫守。一心不生,万法无咎。境由能境,能由境能。欲知两段,元是一空。一空同两,齐含万象。(隋)僧粲《信心铭》
7,⊙不把自己看得太重,其实是一种修养,一种风度,一种高尚的境界,一种达观的处世姿态,是心态上的一种成熟,是心智上的一种淡泊。用这种心态做人,可以使自己更健康,更大度;用这种心态做事,可以使生活更轻松,更踏实;用这种心态处世,可以使社会更和谐。
8,⊙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楞严经》卷六
9,⊙问:“佛是人依着佛法修成的,但是最先佛是从哪儿来的呢?”答:“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心迷为众,心觉为佛。有闻教义佛法而起觉者,此类名日声闻;有见飞花落叶而悟道者,此类名日独觉。君问最先,当指佛法以前,既有独觉之事,是悟道亦有不赖声教者矣。”——李炳南居士
10,人生没有回头的机会,遇逆境应勇敢面对。
11,佛法要人间化,必须先净化人间;要净化人间,必须先身体力行净化自己。如何净化呢?就是培养清净的法爱。所谓的“法爱”,就是对普天下众生,都能心生敬爱、觉情,而且爱得无所求、爱得很普遍。
12,⊙『禅语感悟』 生命只在一呼一吸之间。古今中外,多少对生命的描述,都不及佛经 这般精彩。
13,⊙什么是需要的,什么是想要的在诱惑面前保持清醒,意味着我们能用心灵的智慧觉照(佛教术语,觉是觉知,照是照见。意指向内观照己身以达到洞彻外相的境界)这个世界。
14,⊙性不妄语。菩萨常作实语、真语、时语,乃至梦中亦不忍作覆藏之语,无心欲作,何况故犯。《华严经》卷三十五,十地品
15,⊙世间所高,莫过山岳,悲母之恩,逾于须弥;世间之重,大地为先,悲母之恩,亦过于彼。若有男女,背恩不顺,令其父母生怨念心,母发恶言,子即随堕,或在地狱饿鬼畜生。悲母在堂,名之为富,悲母不在,名之为贫。悲母在时,名为日中,悲母死时,名为日没。《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二,报恩品上
16,⊙碍处非墙壁,通处勿虚空,若人如是解,心色本来同,(唐)长沙景岑禅师《传灯录》卷十
17,世界上的事情本来是平等的,一切都是平等的,差别只是它的相,平等是它的性。我们要离相而证性,这样得到的受用才是究竟的。
18,⊙ 去除贪婪心,方得真布施 布施是无条件的,以别人的痛苦和需要为自己的痛苦和需要,这才是 真正的布施。
19,⊙一切智体,……当于心求,从心而生。乃至此心同虚空相,此虚空性即心性故。如其心性,即菩提性;如菩提性,即陀罗尼性。是故此心虚空、菩提、陀罗尼性,无二无分,无别无断。《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卷十
20,⊙『禅语感悟』 常常说谎的人最终会害到 自己,身边的朋友和亲人会不信任他,大家会说“那个人十句话有九句半 是假的”,所以即使说了真话,别人也不会相信。另外,吹牛也是妄言的 一种。喜欢吹牛的人的悲哀在于,他说得越激昂,听者越没兴趣,他越是 想博得别人的好感,别人越是反感他。就像佛陀说的,谁也不爱护他,谁 也不珍惜他。
21, 淘气的妹妹给哥哥出了一道难题:你能让石榴树开出桃花来 嘛?哥哥实在为难,就带着妹妹向时间老人讨教。时间老人说:有个 人一定能。妹妹抢着问:那人是谁呀?时间老人答:那个人叫赵高, 我带你们去秦朝找他。妹妹又问:秦朝远吗?答:不远,也就一次穿 越的功夫,现代人不都喜欢玩穿越吗?
22, 唐骏说: “学历不重要,就是一个证明,学问很重要,是一 种沉淀,学习更重要,是一种态度!”行者支持他的这个说法。就算 唐骏和郑渊洁一样,只有小学学历,他依然是一个令人望尘莫及的打 工皇帝。学历就是一张可以混、可以买、可以骗、可以假,人人知 道,人人又假装不知道的纸片而已。
23,生活当中,我们很容易就能看到别人的优点,像是某人很漂亮啦、工作 能力很强啦、人缘特好啦,但我们很少能看到自己的长处与自己的价值。这 也许是传统教育下过度谦虚的表现,因为要严以律己,所以对自己的要求和 批评就会有很多,期望也就过高了,经常会造成否定自己的心态,认为自己 很多地方都不好,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了自卑感,失去了自信心,认为自己 的存在没什么价值,因而活得非常没有意义,甚至厌世。
24,⊙谓无作者义、有因义、离有情义、依他起义、无作用义、无常义、有刹那义、因果相似摄受义、因果差别义、因果决定义,是缘起义。《大乘阿毗达摩杂集论》卷三
25,⊙婆罗门不受别人引导;他考察诸法,不予采纳。因此,他超越争论,不崇尚任何观点。信奉教条的人不会带来纯洁,他推崇臆想的观点,声称依靠它就有光明。就有纯洁,他看到的仅此而已。不随心所欲,不信奉教条;他摆脱观点,成为智者,不执着世界,不自怨自艾。《经集》第四品,第十三章《大积集经》
26,⊙随顺为姊妹,爱乐为善友,安慰则为母,随意为婢使。此四贤良妻,则是夫眷属。(古印度)龙树《劝发诸王要偈》
27,⊙朋友,就是住在你的优点里,厮守着你气息的那些人。他们也不是看不到你的缺点。只是那些缺点,像屋外的寒风,有一阵没一阵地来,也就不在意了。倘若有一天,朋友离开了,那一定是他们的心被寒风吹彻,在你身上再觅不到半点阳光和温度。
28,⊙以我功德力,如来加持力,及以法界力,愿生安乐刹。《无量寿如来观行供养仪轨》
29,⊙『禅语感悟』 生活充满了烦恼,烦恼就是束缚,束缚一些有情众生,使你不自在。 这个束缚是无形的,譬如你烦恼了,肯定是心里牵肠挂肚的事情太多了, 就不自在。只要有烦恼,你就没有办法离开生死轮回。
30,⊙凡事不要轻易说破,要懂得含蓄的美丽与高贵。(当代)星云《人间佛教的戒定慧》
31,⊙『禅语感悟』 谁都会有不自知的时候,不过是程度不同罢了。别人一句赞扬的话, 自己嘴上谦虚,心里却喜不自胜,觉得自己多么了不得;别人一句过激的 话,自己便怒火中烧,嗔恨迭起。如这般,自己的喜怒哀乐全是由别人左 右的,自己做不了主,好像傀儡一样,丧失了自我。
32,接受自己的年龄,也接受这个年龄的愚昧、限制和快乐,这是最理想的生活,总有一天,时间会让我们明白这个道理的。
33,⊙(三)敬师供僧弟子敬奉师长复有五事。云何为五?一者给侍所须,二者礼敬供养,三者尊重戴仰,四者师有教敕,敬顺无违,五者从师闻法,善持不忘。师长复以五事敬视弟子。云何为五?一者顺法调御,二者诲其未闻,三者随其所问,令善解义,四者示其善友,五者尽以所知,诲授不吝。《长阿含经》卷十一,《善生经》
34,⊙佛祖而来原无僧俗,但人人有谛当,亲证真得处,名入佛心宗。——《宏智禅师广录》
35,⊙到这里,得不修江耿耿,太野云凝,绿竹含烟,青山锁翠,风云一致,水月齐观,一句该通,已彰残朽?一《泐潭善清禅师》
36,⊙理即是心,心能平等,名之为理;理能照明,名之为心;心理平等,名之为佛心。(古印度)求那跋陀罗见《楞伽师资记》
37,⊙不结良因与善缘,苦贪名利日忧煎。岂知住世金银宝,借汝权看数十年。(东晋)跋陀罗(《十六大阿罗汉因果见颂》)
38,⊙我们的快乐源于我们一直都祈望他人得到快乐,我们的烦恼源于我们一直只祈望自己得到快乐。快乐,你希望得到,别人也希望得到;痛苦,你不愿承受,别人也不愿承受,如果我们能真正体会到这个道理的话,就再也不会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了,这便是慈悲的一大表现。
39,自性如虚空,真妄在其中。悟彻本来体,一空一切空。
40,⊙观乐作苦想,苦受如剑刺,于不苦不乐,修无常灭想。是则为比丘,正见成就者。寂灭安乐道,住于最后边,永离诸烦恼,摧伏众魔军。《杂阿含经》卷十七,第467经
41, 早晨为什么常在常新,朝霞为什么不失灿烂?因为太阳将夜 晚还给了夜晚,将星辰还给了星辰。太阳以其取合有度规律作息,成 就了早晨的永恒。而我们因为不能像太阳那样严格作息,错失了多少 个本该属于自己的早晨,黯淡了多少本该属于自己的灿烂!
42,第一种“慢”是源于不能正确认识自己而自以为了不起的傲慢。
43,⊙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实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是观世音菩萨摩诃萨于怖畏急难之中能施无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号之为施无畏者。《法华经》卷七,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44,要以一颗宽容心对己对人,以一份豁达心境对人对事。
45, 困难和挫折总是出现在前行的征途,是希望和成功的前奏。没有茧, 就体会不到破茧而出的快乐;怕掉落,就永远不能展现飞翔的美丽。
46, 我们都是作茧自缚的人,有人作利茧,有人作名茧,有人作 情茧,无论作那一种茧,到头来缚住的都是自己。我们不是圣人,更 无先知先觉,造化捉弄,难免作茧。死在茧中,还是破茧而出,则不 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选择不易做到更难,搜古索今,不曾见有几人 蝶化,唯一的蝶化还只发生在庄周梦中。
47,『一句禅语一种人生』行善要诚,处事要正,做人有信,待人要实。
48,一个人的修养如何衡量?应是存诚于内,而形之于外。待人接物、言谈举止……一切行动都充分表现内在的修养。
49,⊙善住持者,以众人心为心,未尝私其心;以众人耳目为耳目,未尝私其耳目。遂能通众人之志,尽众人之情。……务求己过,与众同欲,无所偏私,故众人莫不归心。(宋)灵源清禅师(《禅林宝训》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