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佛性经典语录网
1, 一百年前对中国文化根基的一刀斩断,导致一百年来中国人 的精神无依。在这一百年里,中国人试图嫁接其他国家的文化,殊不 知,不同的文化可以相互借鉴,但无法嫁接,不同文化嫁接产生的排 异现象无药可医。
2,⊙本有今无,本无今有;三世有法,无有是处。《大般涅槃经》卷十七,梵行品
3,发心容易,恒心难持;光说不练,无法体悟真理,实践道法。唯有学佛如初,始能证悟成佛。
4,道德的升华,关键在于“忍”。假如每个人都有一分忍辱精神,就不会凡事斤斤计较。
5,『人类灵感』 在人类的思维中,灵感是突发、奇特、美妙而富有创造性的,灵感主 管着成功和财富的大门。
6,⊙彼世间良医,于生根本对治不如实知,老病死忧悲恼苦根本对治不如实知。如来应正等觉,为大医王,于生根本对治如实知,老病死忧悲恼苦根本对治如实知。《杂阿含经》卷十五,第389经
7,⊙凡夫无智,执着于我,常求有无,不正思惟,起于妄行,行于邪道,罪行、福行、不动行,积集增长。于诸行中植心种子,有漏有取,复起后有生及老死。所谓业为田,识为种,无明暗覆,爱水为润,我慢溉灌,见网增长,生名色芽,名色增长,生五根,诸根相对生触,触对生受,受后希求生爱,爱增长生取,取增长生有,有生已,于诸趣中起五蕴身名生,生已衰变为老,终殁为死,于老死时,生诸热恼,因热恼故,忧愁悲叹,众苦皆集。此因缘故,集无有集者,任运而灭,亦无灭者。《华严经》卷三十七,十地品
8,⊙将心比心,大家更亲。(当代)星云《人间佛教的戒定慧》
9,⊙每个人的烦恼都有两个来源,一是自身的欲望,另一个就是外物,如金钱、权力、华屋、名声、美色、佳肴等,总是诱惑着人们,也烦恼着人们。
10,借助于正念,我们就能够改变世界,并给很多人带来幸福。
11,如果你有1元钱,却不能做成10元甚至100元的生意,你永远成不了真正的企业家。
12,⊙善行,能庄严人格,美化世间;念佛,能往生成佛。世善如外在化妆之美,念佛是生命自然之美。一切修行,若落于有漏世善,皆不过如化妆美容,表浅,外相,不自然,不真实;念佛,内心住有弥陀的生命,便从里向外焕发出弥陀生命的光辉,这是佛性的真生命。
13, 一言禅 世间万般好,难敌少年情;独羡人之初,愿为老顽童。
14,教之以礼,育之以德;传之以道,导之以正。
15,“佛”字不过是一个符号而已。只有真正把佛法的精神融入生活中、融入社会中,那才是真实的受用,那才是无相的佛法。
16,⊙在生活中,一个懂得爱护自己的人,就是要相信自己,爱惜自己,无论是怎样的生命,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风景。
17,⊙诸菩萨非己所安,不加于物。若诸菩萨守护此法,即是能持诸佛如来一切禁戒。何以故?自爱身命,不应杀生;自重资财,不应偷盗;自护妻室,不应侵他。如是等行,皆名一法。《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18,⊙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看破不如看开。红尘繁复,看破世间种种的七窍玲珑心又有多少呢?一颗慈悲的心,才可以让生命如虎添翼,抽干一切浮躁在心中的恶水,注入一股清新的泉流,还一个清静的灵魂,容江海之天下。
19,⊙『禅语感悟』 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即佛土净,若心清净,所在之处, 皆为净土。慧藏经过了痛苦的内心斗争,才悟出了道。悟道以后仍时时警 惕习染再生,心性放纵,如同牧牛,一发现牛人草中,便猛力拉回。人的 修养也应如此,不是一朝悟道,便一劳永逸,而是要时刻警觉,防微杜 渐,才能保持修养的成果,不断进步。
20,⊙当勤精进。譬如小水常流,则能穿石。若行者之心数数懈废,譬如钻火,未热而息,虽欲得火,火难可得。《佛遗教经》如人执小木,而入于巨海,人木则俱没,懈怠俱亦然。《杂阿含经》卷十六,第44624
21,⊙(五)净化自心佛言:如人锻铁,去滓成器,器即精好。学道之人,去心垢染,行即清净矣。《四十二章经》
22,⊙若欲诤论议,杂意怀贡高,非圣毁訾德,各各相求便,但求他过失,意欲降伏彼,更互而求胜,圣不如是说。若欲得论议,慧者当知时,有法亦有义,诸圣论如是。《中阿含经》卷二十九,《说处经》
23,绚烂之后才有平淡,幸福其实往往比我们所想象的要简单很多,问题在于如果我们不把所有复杂的不幸都给探索经历一遍,不把所有该摔的跤都摔一遍,不把所有的山都爬一遍,我们就没法相信,其实山脚下的那块巴掌大的树荫下就有幸福。
24,⊙譬如人毁足,不堪有所涉,毁戒亦如是,不得生天人。《四分律比丘戒本》
25,⊙不接受谬论,有德,有见识,不贪恋爱欲,那就肯定不会再投胎。《经集》第一品,第八章《仁慈经》
26, 自信但不可自以为是。有些人看起来很自信,实际上很自 卑,因此常常会做一些自以为是的事情。他们热衷享受事情成功的炫 耀,却没有勇气承担事情失败的后果。
27,⊙ 在怀才不遇的情况下,忍是积极的忍,而不是消极的忍,是积极进 取,用自己的才华,让世人认识自己,而不是忍气吞声,不再奋斗。奋斗 与不奋斗所获得的结果是完全不同的。
28,⊙归依彼所有学、无学成菩提法,名归依佛。归依如是爱尽离灭涅槃,名归依法。归依所有学、无学成僧伽法,名归依僧。《大毗婆沙论》卷三十四
29,⊙有二净法能护世间。何等为二?所谓惭、愧。假使世间无此二净法者,世间亦不知有父母、兄弟、姊妹、妻子、宗亲、师长,尊卑之序,颠倒混乱,如畜生趣。《杂阿含经》卷四十七,第1243经
30,⊙一切苦的主要原因,源于自我珍爱的心,它的解药就是珍爱别人。——海涛法师
31,⊙由此圣教,应知真如唯是一切分别永灭,非实有性,非离非有。……若言真如虽离言说而是实有,即外道我,名想差别,说为真如。如彼真如虽是实有,而就胜义,有、非有等分别不成。(古印度)靖辩《大乘掌珍论》
32, 坐在窗前的书桌上浏览次第醒来的世界,尽情地享受这夏日 早晨的微风,我在陶醉中油生一种感动。多好!游荡的灵魂又回到了 我的肉身,我的影子也和我一道起床,我的生命之船越过了夜晚的惊 涛骇浪,希望的天使带我走进全新的晨光。我要向你们问候,朋友, 在生命的新起点,我们依旧在一起!
33,讲道德、守法律、做好事,不仅是社会对个体的外在要求,同时也是个体追求自由和幸福的内在需要,是自觉自愿的,而非外在强制的。
34,世间万事,来不可阻挡,去也不必挽留。生生死死,哭哭笑笑,一切的幸与不幸,都只是一个过程。
35,⊙观察一切法,悉从因缘起,无生故无灭,无灭故无尽,无尽故无染。于世变异法,了知无变异,无异则无处,无处则寂灭。《华严经》卷四十四,十忍品
36,⊙八戒斋者,是过去现在诸佛如来为在家人制出家法。《受十善戒经》
37,⊙中国佛学能在新世界中成为世界性的佛学,非但要主持教理的人能够阐明佛教发达人生之真理,依之以趣大乘行果;并须在人间实行六度四摄菩萨道,以尽力推行佛教利益人生的事业。如果不能这样,世人必仍目为空谈而不能见之于事实者,便足为佛教衰落之因素。(民国)太虚《中国佛学的重建》
38,⊙景色乍晴,物情舒泰。举步也干身弥勒,动用也随处释迦,文殊、普贤总在这里。——《杨岐方会和尚语录》
39,我们为什么会生烦恼?是因为我们看到众生的行为有过失。虽然这个烦恼是因由众生而缘起,但实际上还是我们自心仍有烦恼的缘故。佛陀的心续已经没有烦恼,所以他视一切众生没有过失,正因为我们自心有种种染垢,所以才会看到别人的过失。
40,⊙见乞丐者,若生是心:佛是福田,我应供养,禽兽非福田,不应供养,是非菩萨法。《摩诃般若经》卷二十六,四摄品
41,缩小自己,则海阔天空;扩大自己,则无路可走。
42,⊙身被忍辱甲,手提智慧剑,自在降魔军。《华严经》卷六十二·入法界品
43,『感恩』 为人应该感四种恩德:一是天地之恩,二是父母之恩,三是三宝之 恩,四是众生之恩。
44,⊙若诸世界一切种性,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当知轮回,爱为根本。由有诸欲,助发爱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续。《圆觉经》卷上
45,⊙ 感恩是一种意愿产生的行为,选择去感恩犹如我们选择去爱一样。唯 有感恩的心理才会使自己时常有惜福的提醒,才会更加珍惜人生,同时自 己总有心旷神怡的感觉。许多人会拥有财富、地位、名誉和美貌,却很难 拥有自己宁静的感恩心境,无法平抑内心的躁动,怎能获得快乐的人生?
46,人人发挥心中的爱,能凝聚善的福业,形成善的循环。
47,⊙弘一法师曾说:“以冰霜之操自励,则品日清高;以穹窿之量容人,则德日广大;以切磋之谊取友,则学问日精;以慎重之行利生,则道风日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分,每个人都应活出不一样的精彩。相信谁都不愿庸庸碌碌过一辈子,那就趁早树立自信,努力向着目标冲刺吧。佛日:“欲生诸烦恼,欲为生苦本。”生活中的很多烦恼和不快,都是因为我们的心中欲望太多。心胸被欲望填满的人,总是在得到之后贪婪地想要更多,无止尽的欲望折磨着人们的内心,让人们变得躁动不安。只有放下得失心,放下烦恼心,才能真快乐。
48, 一日,某地一学生家长说:现在有极少数老师为了挣自己学生 的补课费,上课该讲授的内容不讲,故意留到补课的时候才讲。为了孩 子的前程,尽管非常不情愿,部分家长还是不得不出这个补课费。行者 日:若真有此事,岂不误了无钱交补课费人家的子弟,于心何忍?
49,『一句禅语一种人生』爱心一启发,行善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