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婺剧送徐庶台词【谁饰演的刘备更好?】
孙彦军和于和伟,谁饰演的刘备更好?
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观众们各有所爱,这里只谈谈自己对于他们所刻画的刘备的不同侧重点。
孙彦军老师是老版三国中刘备的扮演者,老版三国最令人叹服的地方在于选角选得特别好,人物的演技可圈可点,而演员的形象更是没的说。
比如陆树铭老师扮演的关二爷,那扮相真是英武大气,走起路来虎虎生风,气场很强,有股子不怒而威睥睨天下的雄豪之气。而鲍国安老师的曹操,李靖飞老师的张飞,都是第一眼看过去就可以给你留下深刻印象,代入感极强的角色。
孙彦军老师在这一点上也不遑多让,让他来演刘备非常合适。
孙彦军老师的外形,额头宽阔,五官疏朗,儒雅英俊,给人温和谦厚的观感,眉眼之中常含真切之意,这就和我所理解的刘备形象很接近。
受《三国演义》的影响,我们映像中的刘备是那种忠厚长者胸怀天下的仁君形象,且由于小说家的着墨,给人以仁德到了有点迂腐和窝囊的感觉。歇后语不是说了吗,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
可不是嘛,小说里的刘备,人格魅力是强,谦谦君子妥妥没跑,但太过讲求道德,错失了很多良机,本该当机立断的时候他却犹豫再三妇人之仁,太过在乎自己仁德之名与天下人的看法,少了很多君主的雄霸之气。
于是乎,刘备的光芒基本上就被蜀汉三杰关张及孔明,以及三国明星级别的猛将赵云给瓜分了,当然刘备的形象是好,小老百姓们怎会不渴望得遇刘使君这样爱民如子温良恭谦的主君啊,那日子得多好过啊。可一旦到了对外作战,以及出谋划策时,刘备基本上就没什么存在感了,反正手下兄弟们猛,特别能打,你们上就得了,我只负责给集团做吉祥物,独自善良下去。
加上演义里的刘备泪腺贼发达,特别能流泪,这玩意不是演技派你根本哭不过他,每每读起《三国演义》都会感叹,那个时代真是谁都能把刘备逼哭,而且是那种动不动就哭的主,但哭一次却是能把问题给办了,也算有水平了。可总归给人以柔软之主的感觉。
说句题外话,正史上的刘备是绝对的狠角色,妥妥的枭雄,大半辈子都在打仗,而且是那种越挫越勇的人,蜀汉不多的胜仗里,绝对有他的贡献,让诸多曹将都吃过亏(当然,曹将也没少让他吃亏就是)。
孙彦军老师扮演的刘备,特别的正统,他的着力点恰恰就在于刻画刘备的仁君形象。
比如下图,像这种斜上45度角,仰望天空,双目远眺,眼含悲戚之意的片段,在老版三国里俯首皆是,这还是只是第一集《桃园结义》啊亲。
首先,孙彦军老师的仪态就很讲究,举手投足之间颇有儒雅之气,分寸把握得很好,进退有据,沉稳有气度。其实这一点在老版三国中随处可见,包括唐国强老师和鲍国安老师,诸多角色身上,尤其是文戏部分,一招一式一举一动都有板有眼,说老版经典不是没有道理的,它的细节处颇见功力。
如果现在你去重温这部剧,这种仪态感会更加强烈,老版刘备几乎是拱手礼不离手的人,包括与人交谈的仪态,都折射出其仁爱士子,礼贤下士的仁君风范,说到动情处,与对方对拜,双眼凝视倾吐肺腑之言都不在话下,你能感受出人物身上浓郁的道德色彩,进而引发人物是否是伪君子的激烈讨论。
其次,就是苦。老版三国人物形象基本上都遵循着演义中来,刘使君哭鼻子也是不能免俗,所以孙老师在里面哭戏特多,每过几集就要看他双目含泪如泣如诉,恨不得拉着你一起潸然泪下,好好说说委屈。这大概也是刘备,无论是演义里还是孙老师演绎下的角色,都很有亲和力的原因,你感觉这哥们就是个话多有点絮叨的邻家大哥或大叔,规矩多是多,有时让你嫌烦,但他人是真的善良热忱,眼神纯良不失温暖,让你不由肃然起敬,而这也是刘备在那个时代吃得特别开的一个主因,曹操这种眼光极高的人,能对他另眼相看,就是看重这家伙没地盘没资源但到哪都能收揽人心,实在太厉害。
(老诸,你不出山,哥就哭给你看!)
孙彦军老师在处理人物表情上也是很细腻,他的刘备,在戏中寻常时候都是内敛且温厚的,表情上除了情绪激动(都别拦我,我要哭了)以外都是点到即止,礼数周到。而他的眼神,很少出现像曹操那样的斜视,尤其不会有那种眼珠子一转计上心来的奸猾感,他都是直视对方,显得坦荡真诚,而不像曹操那样太多虚头八脑的烟雾弹。
某种意义上说,孙老师的刘备,鲍老师的曹操,都不约而同地在眼神交流上下了很大的功夫,至少在这点上,观众都能找足了角色的落脚点。
接下来说说于和伟的刘备,一个只差孙权就可以把三国三巨头演齐了的男人。
于和伟的刘备,当然必须要延续刘备仁君的特点,但于和伟的刘备,心气明显高过孙彦军老师的刘备,他在刘备的英雄之气,君王之志,以及兄弟之义上下了功夫。
首先是英雄之气,于和伟的刘备,你可以很明显地看出,角色在很多时候,是憋着气的。
倒不是说他委屈,而是于和伟的刘备更加外放一些,他当然因为特殊环境必须要忍辱负重,比如下图是截自十八路诸侯讨董那集,他上去自我介绍被人忽略了。
要换了老版的刘备,喜怒不形于色,温文尔雅也就过去了,但你在于和伟的刘备脸上明显感受到了怒气和克制。
不是因为他小心眼,而是新版在对刘备的处理中加强了人物的气场,这种加强的落脚点之一就是他的志气,而志向远大有抱负的人,多少都有些脾气,因为他要向天下证明自己是响当当的好男儿,这种自信与气度,当然会自觉不自觉地幅射出来,令人感受到他绝非池中物。他的克制与内敛,是有后招的。
相比起老版,新版的刘备在气场上明显打开了不是一点点。于和伟在拿捏角色时,会让你情绪的感觉到,这个人物不简单,他简练的对白背后蕴藏着大志与能量。
这种处理也有道理,且向正史靠拢,刘备如果不是一个很果敢的狠人,是成不了帝业的,何况他奋斗了大半辈子,如果不是靠理想来做支撑,绝对熬不过接近40年左右的筚路蓝缕的岁月,所以刘备绝对是一位志士和国士,有一定的气场和傲气是很正常的。
其次就是兄弟情义,老版的孙老师在这一点上也着墨颇多,而于和伟着重刻画的是兄弟。新版花了很多笔墨来凸显三人的兄弟情义,且由于对白不像老版那样文邹邹讲究,更加直白生活化(欲消灭野兽必先委身于野兽),使得三个人的兄弟情变得更加生活化,也更加的哥们义气。
我叫刘备,旁边是我两个兄弟,我们在一起打天下。
显然,于和伟的刘备,撑得起这句台词。
最后就是君王之志。
很有趣,新版三国没有避讳这一点,相反,还特意给了一个镜头,用来展现刘备野心扩张的心理变化,即新版67集,刘备取西川成功,独自祭奠为此战捐躯的庞统时,诸葛亮进来和他讨论治国方略,听到刘备决定从严治蜀后大吃一惊,最后以旁白的形式出现了这样一句话:诸葛亮此时才明白,刘备再也不是先前的刘备,他已经正式成为一位君王了。
什么意思呢,说白了就是有地盘了势力强大了,狐狸尾巴露出来,野心也逐渐变大了。
这种改编也是合理的,刘备的儿子,刘封刘禅,合在一起就是封禅,这是古代帝王特别牛气哄哄的一件事,而刘备直接就给起到名字里去了,根本不怕别人说,这事做的出来,能说他野心小吗?
志向在志得意满时,往前多走一步,那就是野心。这俩有时真的分不清谁是谁。
于和伟的刘备,是坦然接受并展现出了刘备作为一个志在帝王的君主所理应具备的心态,孙老师的刘备,演到后来更像是一位垂拱而治符合儒家道德的君王,而于和伟的刘备则辛苦得多,受了那么多气,得势了反弹过当也是可以理解的。
当然,这种野心成分的植入并没有异化人物,因为不久后,关二爷就败走麦城了,刘备,于和伟演绎的刘备,在得知兄弟惨死后,又回归到了那个重义轻生的兄长,暴怒、惊诧、悲怆、绝望之情一时之间溢于言表,迅速冲散了他积蓄不久的帝王面貌。
这就是于和伟的刘备。
比起前作有如教科书一般的演绎,他从细节处完善了这一艺术形象,并更加真实地呈现出人物的喜怒哀乐,得失境迁。
人物的抱负、野心、志向、情义、得意、失意、颓废、暴躁、克制、愤怒等等,都被表现了出来,这诚然是一件做了也不见得讨得到好的事,但至少,我们也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多元的刘备。
这或许也是新老三国联袂带给观众在艺术上,不同侧重不同切面的分享与感动吧。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王英与扈三娘的婚姻?
王英&扈三娘:嫁狗随狗,女人没有选择的选择
扈三娘和王英结合是在落草后。而且她与一百单八将中的其余两名女将领迥然不同,既拥有美丽的容貌,又有高强的武艺,是一股清流。所以很多读者都非常愤慨扈三娘被宋江当作人情嫁给了强盗出身的王英,这是典型的鲜花插牛粪,不过生活中确实也存在这样的情况。林冲和娘子符合社会主流与正常审美观的夫妻不能长久,反倒是王英和扈三娘这种极不般配的夫妻却能做到不同生便同死。
有人说扈三娘上梁山后彻底心死,破罐破摔,故能包容(容忍)了王英这样的猥琐丈夫。但是,有没有一种可能性,那就是王英对扈三娘也确实不错,让她感受到一丝亲情的温暖。要知此时的她已非昔日的千金小姐,而是家破人亡,孑然一身。王英给予了她“家”的温暖,逐渐捂热了她冰冷的心,让她从内心接纳了这个各方面都不如自己的丈夫。诚然女人都希望嫁给一个各方面优秀的男人,起码是各方面都比自己优秀的男人。这种思维导致了当今大龄剩女的大面积出现。但是现实往往颇具骨感,扈三娘就遇到了这种问题。
虽然书中没有对他们关起门来的家庭生活进行描写,但二人的关系还是可以从一些情节中推断出。当王矮虎和琼英对打时,“扈三娘看见伤了丈夫,大骂:‘贼泼贱小淫妇儿,焉敢无礼!’”这是书中扈三娘少有的一句台词。这个向来保持沉默的女人在看到自己丈夫受伤后被激怒了,打破沉默,豁命救夫。所以,情愿相信扈三娘不般配的婚姻没有和“不幸福”划等号,但也是一个女人嫁狗随狗的无奈。她除了倚靠这个丈夫,还能有谁?
王英在打方腊时战死,扈三娘前往接应也被杀,一代红颜就此收场。虽然是个悲剧结局,但也成全了这对夫妻的“不能同生便同死”。 所以说梁山上的英雄豪杰虽多是粗人,不懂得谈情说爱、风花雪月、罗曼蒂克,但这并不妨碍他们也能拥有一个具有CP感的小家。因为现实中婚姻和爱情本就不同。
文:刘樱姝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从小到大最喜欢看的电视剧类型之一,历史古装剧从大秦帝国到楚汉传奇,几乎把关于春秋战国秦汉三国的历史剧都给看了,可惜读了理科。根据四大名著改编的电视剧很遗憾,只看了《三国演义》和《西游记》。即便长大后再看老版三国,还是觉得它很有意思可能是画面比较质朴吧。
想到三国脑海里就忍不住出现,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泪的旋律,提起三国就不得说草根逆袭的刘备了,从家道中落到趁剿灭黄巾出道,从青年屡败屡战到暮年,才三分天下有其一,结果夷陵兵败白帝城托孤,结束了自己奋斗的一生。
94年孙彦军版刘备
前段时间特意又刷了几集94版的三国演义,虽然从服装道具到演员阵容上,和10版的三国不能比但是对于历史剧,小编还是喜欢94年那厚重的历史感,和偏向于文言文的台词。对于孙彦军老师饰演的刘备,从小学看到大学毕业都感觉看不够,这个刘备用眼泪赚来了关张两位兄弟,特别是不打不相识那段,刘备还是有心机的呀有一人本是汉室宗亲,扯远了。94版的刘备给我的感觉是,有着刘备的仁义相给人很慈祥的感觉,当然少不了两汉时游侠的感觉,眉宇间有些逼人的英气是个英雄。他很温柔很容易哭但那是得三分天下前颠沛流离居无定所,当他拿下益州在汉中大战中打败曹操后,称帝的他帝王之相尽显。而且94版刘备在很多时候表情的细节刻画得很好,这版的刘备的眼里经常饱含的泪水,给人一种有血有肉的感觉。
10年于和伟版刘备
帝王专业户之一的于和伟老师,有人说他剧红人不红不知道怎么说了。从《楚汉传奇》里一统天下的秦始皇,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刘备和曹操,于何伟老师把刘备的沉稳和城府表现得很好,把曹操的霸气侧漏的枭雄形象刻画得很棒。有人说他演的刘备像面瘫,不管什么时候表情都没太大变化,也许这就是刘备喜怒不行于色该有的沉稳吧。这个刘备给我的感觉阴沉着脸,没94版的看上去和蔼可亲。但是他有刘备那种不服输的劲,和对待百姓仁爱的感。面对颠沛流离他有些无奈,面对大业未成他有些复杂,最终兵败夷陵在遗憾中结束自己的生命。
老版看着有味道,新版看着有冲击感。相较于两版三国小编倾向于旧版,相对于两版刘备慈眉善目的也许受人欢迎,但是沉稳大气的更让人喜爱,不过是个爱看历史剧的小同学!最近于和伟演的呆萌姜子牙,让他在我心里的印象变了,严肃的帝王变成了逗比!
为什么董卓和曹操的结果不同?
董卓;有勇无谋,而且残暴昏庸,不会居安思危,得小利不思远谋,董卓的谋士李汜和李傕多次提醒为司徒的反间计,不宜饭饱淫私欲,被司徒献貂蝉的“美人计”“反间计”在董卓和吕布之间来回施展,两人被耍得团团转后董和吕反目成仇,最后被吕布义子所杀!
曹操:文韬武略,足智多谋,有远略,会安邦治国,会理朝政,心中有蓝图,在三国里面曹操几乎没有对任何女子所动情,唯有大乔小乔双姐妹有爱慕情节,所以写了孔雀台词,个人觉得曹操对治国和打战分得很清楚,对于感情用的份量很少!所以两者之间不是一个级别!就像一个青铜一个王者,多是在一个局里面!
三顾茅庐是诸葛亮故意为之考验刘备的吗?
我是猴大爷说,这个问题我来回答。我认为是。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要这么做呢?这还得诸葛亮的出身说起。
不一般的布衣
在《出师表》中,诸葛亮提到自己的出身时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然而诸葛亮真的是就是普通的老百姓吗?
《三国演义》第三十六回“玄德用计袭樊城 元直走马荐诸葛”中,徐庶曾提到过诸葛亮的出身:
“此人乃琅琊阳都人,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乃汉司隶校尉诸葛丰之后。其父名珪,字子贡,为泰山郡丞,早卒。亮从其叔玄。玄与荆州刘景升有旧,因往依之,遂家于襄阳。后玄卒,亮与弟诸葛均躬耕于南阳...”
从上述的这段描述中,我们可以得到如下信息:首先,诸葛亮是官宦之后;其次,诸葛亮和刘表二者之间存在关系。
要知道刘表当时是荆州的实际统治者,在其治下的荆州襄阳地区,还存在有庞、蔡、黄、蒯、马、习、杨等地方豪强。其中庞,就是庞德公、庞山民、庞统他们家;蔡,即蔡瑁他们家;黄,即诸葛亮岳父黄承彦他们家;蒯,即蒯良、蒯越、蒯祺他们家,其中诸葛亮的姐姐还嫁给了蒯祺;马,即马良、马谡他们家。(习、杨两家不太清楚,杨姓,杨仪应该是代表吧?)
在这几大豪强中,蒯、蔡两姓出仕荆州,为从政派,而庞、黄、马、习等姓则属于在野党。
诸葛亮出生在181年,189年时,年仅8岁的诸葛亮跟随他叔叔诸葛玄来到荆州投奔刘表,他叔叔去世是在197年,那年诸葛亮已经18岁了。
在中国古代,早婚现象比较严重,汉代更甚。据《汉书》、《后汉书》中所载,男子十五岁至十八岁就可以结婚了。公元197年已经18岁的诸葛亮显然已经到了晚婚的年龄,于是诸葛亮开始张罗自己的终身大事,恰在此时,黄承彦主动上门提亲来了。据《襄阳耆旧记》中所载:黄承彦,高爽开朗,为沔南名士,谓孔明曰:“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面,才堪相配。”孔明许焉。
从这时起,诸葛亮就成为黄承彦的女婿,而老丈人黄承彦的媳妇,也就是诸葛亮的丈母娘又是荆州牧刘表的后老伴儿的同胞姐妹,也就是说诸葛亮是刘表的侄女婿,是蔡瑁的外甥女婿,刘表和蔡瑁是诸葛亮的姨父和舅舅,本来诸葛亮凭借叔叔诸葛玄与刘表的交情,二人多少有点关系,而现在他取了黄承彦的女儿,成了刘表的侄女婿,二人的关系更进一步了。
凭借着与蒯姓(姐姐嫁给了蒯祺)、黄姓(黄承彦的女婿)、蔡姓(姻亲)、刘姓之间的关系,诸葛亮成功的打入了荆州上流豪强社会的关系网当中,这就为他从上层阶级获得可靠消息,了解当时的社会情况提供了绝佳的先决条件。
寻找目标
那时候的士大夫文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国情怀以天下为己任,诸葛亮自比管、乐,也想向他们一样成就一番事业,为什么不投刘表呢?因为他知道刘表难成气候,荆州早晚要属于他人。于是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实现自己建功立业的目标,在寻找机会,恰在此时,刘备的出现,给了他希望。
建安六年(公元201年)刘备来到荆州,驻扎在新野期间,刘备招兵买马广纳贤才,引得“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不但招到了魏延,而且还把徐庶招至麾下,驻守新野的第二年,刘备在博望就击败了曹军大将夏侯惇。
刘备的这些举动,作为荆州牧的刘表不可能不知道,而作为刘表侄女婿的诸葛亮,即使不能从刘表那里获得信息或者较为准确的信息,但是凭借他此时的身份,从荆襄上流社会中获取准确情报也不是难事。很有可能在那段时间里,诸葛亮就已经动了要投靠刘备的心思。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要投靠刘备呢?
刘备有英雄之志
当时天下大乱,群雄割据豪杰并起,汉献帝虽然名义上是国家的最高元首,但大权旁落,曹操执掌朝纲,所有事情都不由汉献帝做主,天下诸侯不少,但是人人都有自己的算盘,想当年讨伐董卓时怎样,众诸侯歃血为盟,誓要匡扶王室,可结果呢?董卓还没打败,联军自己内部就纷争起来,结果闹的是离心离德,散伙分家。即使是汉室宗亲又如何?刘焉割据益州,还图谋过篡位,刘虞倒是本分,但是实力不行而且胆子太小;刘繇刘岱倒也是汉室宗亲,一方诸侯,但都是水平一般的泛泛之辈,而且这些人都死了,刘璋不过是守门之犬,没有什么大志;刘表虽然坐镇荆襄九郡,但守成可以谋天下不行。只有刘备,一心以兴复汉室为己任,和曹操对抗虽然是屡战屡败,但是屡败屡战,从不气馁,这股子志向,值得钦佩。
刘备有创业之资
电影《天下无贼》中葛优有一句著名的台词“二十一世纪什么最贵?人才!”其实不单是二十一世纪人才最贵,放在哪朝哪代什么时候,人才都是最重要最贵的,尤其是像天下动荡的三国时代。要知道在那个年代,有军队,有地盘,腰杆子才硬,当然军队再多,但是统兵的将领不行也是白瞎,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正是这个道理,刘备兵虽然不多,但是手底下的将领厉害,关羽、张飞、赵云皆万人敌,所欠缺的就是有一个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的这么一个角色。
刘备实力弱小
建安六年至建安十三年的天下形势,曹操灭掉了袁氏统一了北方,地盘最大;马腾、韩遂盘踞在西凉一带;孙权从哥哥孙策的手中接过了江东六郡;刘表占据荆襄九郡;刘璋在益州;张鲁在汉中,公孙家族在辽东,这些势利尽管大小不一,但都有各自的地盘,刘备虽为一方诸侯,但是地盘仅仅是一座新野县城,管辖之地不过百里,不要说和曹操、孙权相比,就是和张鲁比起来也是相差甚远。但是刘备有张鲁比不了的东西,这东西就是上边所说的英雄志还有创业的资本,另外,别看刘表、马腾、刘璋他们地盘不小,最终也逃脱不了覆灭的命运,而刘备完全可以在诸侯的纷争中发展壮大、茁壮成长。
辅佐刘备
那么既然心动打算投靠刘备,诸葛亮为什么不自己去反而还要让刘备三顾茅庐呢?
最主要的原因是,诸葛亮当时太年轻,他怕刘备看不上自己。
刘备投靠刘表时已经四十岁了,而诸葛亮才二十出头,尽管齐身于荆襄豪强仕族上流社会,但是诸葛亮的恃才傲物,自比管、乐,常常令他人对他不屑一顾,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等人相信 他有这个才干。而且“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这当中难免会有几个在刘备面前说诸葛亮坏话的,不管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总之《三国志诸葛亮传》中的一句话很能说明当时刘备对诸葛亮的态度: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与君俱来。
什么叫“与君俱来”,就是让他跟你一起过来。完全是一种不屑的语气。如果此时的诸葛亮也像其他的荆州豪杰一样主动去归附刘备,那么很有可能会给刘备留不下什么深刻的印象,更不会像后来那样对他。
所以诸葛亮为了推销自己,勾起的好奇心,他让好友孟公威、石广元给自己散播名声,让司马徽在刘备面前提“卧龙”这个雅号,让徐庶在刘备面前直接推荐自己,最终刘备的好奇心被勾起,求贤若渴的他多次前往诸葛亮的住处进行拜会,尽管都没能见到诸葛亮,但人就是这样,越得不到的越想得到,在多次探望之后,诸葛亮被刘备的诚意打动了,最终他二人见了面,诸葛亮献上了他的战略规划《隆中对》,刘备对这个规划表示赞许,俩人的关系一天比一天亲密。
但是这并不能表示在这次见面之后,诸葛亮就跟随刘备走了,《出师表》中说提到的“遂许先帝以驱驰。”仅仅是说诸葛亮答应或者同意为刘备效力。
诸葛亮真正出山跟随刘备是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刘备屯兵樊城的时候,按《魏略》中所记:
刘备屯于樊城。是时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荆州次当受敌,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亮乃北行见备,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坐集既毕,众宾皆去,而亮独留,备亦不问其所欲言。备性好结毦,时适有人以髦牛尾与备者,备因手自结之。亮乃进曰:“明将军当复有远志,但结毦而已邪!”备知亮非常人也,乃投毦而答曰:“是何言与!我聊以忘忧耳。”亮遂言曰:“将军度刘镇南孰与曹公邪?”备曰:“不及。”亮又曰:“将军自度何如也?”备曰:“亦不如。”曰:“今皆不及,而将军之众不过数千人,以此待敌,得无非计乎!”备曰:“我亦愁之,当若之何?”亮曰:“今荆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平居发调,则人心不悦;可语镇南,令国中凡有游户,皆使自实,因录以益众可也。”备从其计,故众遂强。备由此知亮有英略,乃以上客礼之。
而所谓的三顾茅庐,是发生在刘备屯兵新野的时候。
《三国志诸葛亮传》:时先主屯新野.....凡三往,乃见。
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就是,在建安七年(202年)——建安十二年(207年)这五年当中的某一天,刘备见到了诸葛亮,俩天谈的都很好,诸葛亮同意给刘备打工,但是两人并不是经常的见面,到了建安十三年(208年)的时候,由于曹军南下,刘备放弃了新野,屯兵在樊城,眼看着曹军大兵压境,荆州日益危机,诸葛亮自己跑去找刘备商量抗敌的事,一开始刘备没在意,但是后来刘备上心了,而且改变了对诸葛亮的态度,再加上曹军开始南下,俩人遂在一起,并最终诸葛亮帮助刘备成就了一番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