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曾国藩家书》中的人生之道_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经常对子女说,只要有学问,就不怕没饭吃。今天哲哲给大家带来的曾国藩家书,希望您喜欢,喜欢可以收藏哦!更多曾国藩家书,尽在改观网。
读读曾国藩家书,做更好的你
1
勤字功夫,第一贵早起,第二贵有恒;凡将相无种,圣贤豪杰无种,只要人肯立志,都可以做得到的。
2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能以一得自足,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3
且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
4
我要步步站得稳,须知他人也要站得稳,所谓立也。我要处处行得通,须知他人也要行得通,所谓达也。今日我处顺境,预想他日也有处逆境之时;今日我以盛气凌人,预想他日人亦有以盛气凌我之身,或凌我之子孙。常以恕字自惕,常留余地处人,则荆棘少矣。
5
静中,细思古今亿万年无有穷期,人生其间,数十寒暑,仅须臾耳;大地数万里无有纪极,人于其中,寝处游息,昼仅一室耳,夜仅一榻耳;古人书籍,近人著述,浩如烟海,人生目光之所能及者,不过九牛之一毛耳;事变万端,美名百途,人生才力之能办者,不过太仓之一粒耳。知天之长而吾所历者短,则遇忧患横逆之来,当少忍以待其定;知地之大而吾所居者小,则遇荣利争夺之境,当退让以守其雌;知书籍之多而吾所见者寡,则不敢以一得自喜,而当思择善而约守之;知事变之多而吾所办者少,则不敢以功名自矜,而当思举贤而共图之。夫如是,则自私自满之见可渐渐蠲除矣。
6
家中兄弟子侄,惟当记祖父之八个字,曰:考、宝、早、扫、书、蔬、鱼、猪。余日记册中又有八本之说,曰:读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戒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作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此八本者,皆余阅历而确把握之论,弟亦当教诸子侄谨记之,无论世之治乱,家之贫富,但能守星冈公之八字与余之八本,总不失为上等人家。
7
一曰慎独则心安;二曰主敬则身强;三曰求仁则人悦;四曰习劳则神钦。
8
读经有一耐字诀。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此所谓耐也。困时切莫间断,熬过此关,便可少进。再进再困,再熬再奋,自有亨通精进之日。不特写字,凡事都有极困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
9
诸弟在家读书,不审每日如何用功?余自十月初一立志自新以来,虽懒惰如故,而每日楷书写日记,每日读史十页,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此三事未尝一日间断。十月二十一日立誓永戒吃水烟,洎今已两月不吃烟,已习惯成自然矣。予自立课程甚多,惟记茶余偶谈、读史十面、写日记楷本,此三事者誓终身不间断也。
10
凡人之情,莫不好逸而恶劳,无论贵贱智愚老少,皆贪于逸而惮于劳,古今之所同也。
11
凡一家之中,勤敬二字能守得几分,未有不兴;若全无一分,未有不败。和字能守几分,未有不兴;不和未有不败者。诸弟试在乡间将此三字于族戚人家历历验之,必以吾言为不谬也。
曾国藩家书:句句经典
12
三乐:勤劳而且憩息,一乐也;至淡以消嫉妒之心,二乐也;读书声出金石,三乐也。
13
八德:勤、俭、刚、明、忠、恕、谦、浑。
14
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慎也。
15
吾家祖父教人,亦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故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
16
困心横虑,正是磨练英雄,玉汝于成。李申夫尝谓余怄气从不说出,一味忍耐,徐图自强。因引谚曰:好汉打脱牙,和血吞。此二语,是余生平咬牙立志之诀。
17
谚云吃一暂长一智,吾生平长进全在受挫受辱之时,务须明励志,蓄其气而长其智,切不可戡恭然自馁也。
18
家败离不得个奢字,人败离不得个逸字,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
19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20
大约军事之败,非傲即惰,二者必居其一;巨室之败,非傲即惰,二者必居其一。
21
戒骄字,以不轻易笑人为第一义,戒惰字,以不晏起为第一义。
22
以耕读二字为本,乃是长久之计。
23
读经、读史、读专集、讲义理之学,此有志者万不可易者也。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然此亦仅为有大志者言之。
24
习字临《千字文》亦可,但须有恒。每日临帖一百字,万万无间断,则数年必成书家矣。
25
诸弟在家教子侄,总须有勤敬二字。无论治世乱世,凡一家之中。能勤能敬未有不兴,不勤不敬未有不败者。
26
吾不望代代得富贵,但愿代代有秀才。秀才者,读书之种子也,世家之招牌也。礼义之旗帜也。
27
读书如譬若掘井,掘数十井而不及泉,不如掘一井而见泉。读书总以背熟经书,常讲史鉴为要,每日有常,自有进境,万不可厌常喜新,此书未完,勿换彼书耳。
28
思古圣人之道莫大乎与人为善。以言诲人,是以善教人也;以德薰人,是以善养人也,皆与人为善之事也。君相之道,莫大乎此;师儒之道,亦莫大乎此。仲尼之无常师,即取人为善也;无行不与,即与人为善也。为之不厌,即取人为善也;诲人不倦,即与人为善也。
29
古之成大事者,规模远大与综观密微,二者阙一不可。
《曾国藩家书》10句经典,大智慧成就好人生
30
修身十二款:
(1)主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慎。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如日之升。
(2)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半时,体验静极生阳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3)早起:黎时即起,醒后不沾恋。
(4)读书不二:一书未点完,断不看他书,东翻西阅,徒循外为人,每日以十叶为率。
(5)读史:丙申购二十三史,每日读十叶,虽有事不间断。
(6)谨言:刻刻留心,是工夫第一。
(7)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8)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时时当作养病。
(9)日知其所亡: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分德行门、学问门、经济门、艺术门。
(10)月无忘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之多寡,养气之盛否,不可一味眈着,最容易溺心丧志。
(11)作字:早饭后作字半小时,凡笔墨应酬,当作自己功课,不留待明日,愈积愈难清。
(12)夜不出门:旷功疲神,切戒切戒!
曾国藩家书爱煲鸡汤 被弟弟们联手打脸
曾国藩写家书真的是件很高大上的事吗?
未必。
人啦,正儿八经太久了,就会忍不住装,一装,就有有人打脸。
老曾写家书,也被弟弟们啪啦啪啦打脸。
道光二十二年,即1842年,从正月到年底十二月,曾国藩给家里写了三封信。
一则吐槽京城房价太贵,曾哥我只能住在城郊的绳匠胡同北头路东。
二则吐槽薪水低,一年生活费五百金,用三百,存两百,好像没买什么理财产品。而且,他有两年没有去主持科举考试了,没有加班工资,所以恐男无钱寄回,没有余钱寄回老家了。
今年甭想我寄钱回来。
钱不寄也就算了,连半点歉意也不表演一下,又开始教训弟弟。
弟弟们对功名很着急,曾哥则回信说:男在京时时想往者,只望诸弟中有一发愤自立之人,虽不得科名,亦是男的大帮手。
一过不了坎,解决不了问题,也就剩下一个发愤自立了。
这是正月十八的信,到九月十八的信中,曾哥又说:穷通由天作主,予夺由人作主,业之精不精则由我作主。混得好混得差,老天爷作主;能不能得到,别人作主;学业能不能精,则是我自己可以作主。
在十月二十六日的信中,曾哥劝六弟,不要老想着自己混不混得好,而是要想着天下苍生,要想着做天地之完人。
你自个混不好,就绑架天下苍生来壮胆,好像苍生都来支持你似的,这算不算恶意圈粉?
还有四弟你,说什么想换个学习环境,因为现在的家塾离家太近,容易耽搁学业,这叫什么话? 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
何必在乎学位,何必在乎时机,关键是看你对学习是不是有真爱。
话都挺有道理的,就是不能解决问题。
老曾装得太厉害,弟弟们打脸的耳光已经在路上了。
道光二十三年的正月十五日,耳光终于到了京城。
弟弟们联手写信给曾国藩,信是这么写的:月月书信徒以空言责弟辈,却又不能实有好消息。
钱不见你寄,问题不见你解决,训人的话倒写得溜溜的。
煲碗鸡汤,还顺手毁掉弟弟们的纯真形象,邻居们看了信,还以为我们这些做弟弟的粗俗庸碌,使弟辈无地可容。
人艰不拆,你懂吗,哥哥。
弟弟们的打脸很密集,光是四弟的信,就写了足足三页,还不带标点。
接到弟弟们的声讨信,曾哥还是蛮紧张的,此数语兄读之不觉汗下。
回应打脸的一个好办法就是自己也打脸。
这一招后来也用,打下天京城之后,曾国荃纵容部队哄抢,左宗棠正准备告状,老曾先把弟弟告了,状纸赶在老左之前去京城了。
皇帝先看到老曾的,好!大义灭亲!后来一看老左的,觉得矫情了。
曾哥扇自己耳刮子,也是响亮清脆自带音效。
曾哥说,让老爸老妈看到我比弟弟们有出息,说弟兄们都不如我,这是我让父母产生了偏见,是哥哥我的不孝。
首先骂自己不孝。
若是让家乡的亲戚觉得我比弟弟们混得好,谓诸兄弟俱不如我,这是我不遵守兄弟的弟道。
接着骂自己不悌。
不孝不悌,基本上就骂自己是禽兽了。
自扇耳光都到自我毁灭的份上了,估计弟弟们看了也觉得寒碜。
曾哥把姿态降了下来,然后就在信中虚拟现场办公,一一解决问题。
首先针对四弟要找新的学习环境的问题,他不再说发愤自立,而是很仔细地分析了四弟想去的读书之地衡阳,衡阳这地方,学习气氛不太好,同学当中,类皆庸鄙无志者,又最好讪笑人,你哥哥我是翰林学士,他们因为嫉妒,肯定会拿这个来讽刺嘲笑四弟你,所以,在这种环境里学习,不惟无益,且大有损。如今四弟师从觉庵老师,那么一定一切以师长马首是瞻,千万不要受损友的影响。
至于学费,哥哥我今年八月会寄过来。
寄学费这句话,总算让弟弟们在寒雪纷飞中,看到一车炭了。
接下来就夸弟弟。
说六弟的信是一篇绝妙古文,有韩愈和黄庭坚的风格。
亏他夸得出口。
这封信,主要是要弟弟们拿给邻居们看的,是给他们长脸用的。
要把打在弟弟们脸上的耳光收回去。
最后一记耳光是完全恢复弟弟们的名誉。肯定了他们的热衷功名,乃志士之惜阴,话矛盾得前后不是一回事。
老曾的鸡汤虽好,但还是没能在科举功名上解决弟弟们的出路问题,清王朝虽然烂,然而在科举上半点也不烂,考不上就是考不上。
因此,尽管喝了哥哥很多很多鸡汤,大部分弟弟还是在乡里呆着,发愤自立也好,想着天下苍生也好,反正是在乡里呆着。
后来碰上太平天国起义,曾哥办湘军,大部分弟弟们才在哥哥办的民营公司里,解决了出路问题。
老曾为什么被弟弟们打耳光,因为他自己还没混成功就开始煲鸡汤,自己还没有说服力就开始传播励志学,自己还没有经历过不平凡就开始高调宣扬平平凡凡才是真。
曾哥,在那时候还不免有点矫情。
好在后来成长了,而自己打脸,是一种不错的成长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