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妖猫传经典台词【《妖猫传》值得去看吗?】
排除对导演和演员的个人观感,《妖猫传》值得去看吗?
我觉得《妖猫传》值得去看,少有一部电影,像《妖猫传》一样呈现两极分化的评论。
优点不必多说,导演陈凯歌花费6年时间搭建的长安城,庞大瑰丽,一幅令人目眩神迷的盛唐之景跃然眼前。
▲《妖猫传》片段
观众诟病之处主要在于内容,剧情空洞,后半段利用旁白推动故事发展。
虽然能看到导演追求艺术的赤子之心,但是,没有完整的故事作为支撑,再厚重的艺术都显得华而不实。
《妖猫传》目前的豆瓣评分6.9,勉强算及格,但是很多观众已经表示欣慰。
因为相比陈导不着调的《无极》和《道士下山》,《妖猫传》虽然无法复制《霸王别姬》的辉煌,但终归还算是画面美感能值回票价的奇幻电影。
▲《无极》评分4.9,和《小时代2:青木时代》评分相同
陈凯歌1993年执导的《霸王别姬》有多经典就不在此赘述了,懂得人自然懂。
它是最好的陈凯歌、最好的芦苇、最好的张国荣的结合。
我们需要经典影片来回望历史、认识“人”这个复杂的躯体和灵魂、感知人类情感,同时,也需要经典影片助力当代电影的发展。
于是便有了这么一部纪录片,它回顾了民国到当代的经典电影,每一部电影都是华语电影史的入门必修课,该纪录片被视为华语电影史性别研究的重要影像资料。
除此之外,它几乎把当代两岸三地电影圈内的重量级人物问了个遍:
张彻、陈凯歌、张国荣、焦雄屏、侯孝贤、李安、李小龙、狄龙、蔡明亮、徐克、吴宇森、杨德昌......
它问导演陈凯歌是不是恐同,
问张国荣如何评价女扮男装的林青霞,
问徐克为什么把梁祝改成彻头彻尾的异性恋故事,
问李安如何看待中国孝道
......
这部纪录片就是《男生女相:华语电影之性别》,豆瓣评分8.7。
1996年,为纪念电影诞生一百周年,香港著名导演关锦鹏受英国电影协会的邀请拍摄的纪录电影。
关锦鹏在片中借助与其他影人的对话,回顾了中国电影的发展简史,同时也完成了电影人与自我、与历史的对话。
难能可贵的是,关锦鹏用一种别样的角度,对中国电影史中的性别问题展开了一次细致的探讨。
虽然讨论多为尖锐、晦涩的边缘问题,但时至今日,这些议题仍旧是社会中不断被关注的热点。
《男生女相:华语电影之性别》共分为五个篇章。
1
父亲的缺席
导演关锦鹏自述了自己的身世,父亲的离世使得身为家中长子的他过早承担起家庭的责任。
▲ 香港导演 关锦鹏
这样的经历呈现在电影中就变成了对于缺失的有关父亲记忆的追寻,在关锦鹏的电影《阮玲玉》、《红玫瑰白玫瑰》中都能看到男人澡堂这个意象。
在他看来,赤裸裸的不设防的澡堂能够让他想起父亲的味道。
2
阴柔与阳刚之容貌与肉身
这一部分在纪录片中占了很大的比重。
从关锦鹏早期以女性为主的电影,说到香港电影导演张彻、李小龙、吴宇森在电影中刻画的阳刚男性世界,再回顾了中国三十年代的男性情谊电影,最后讨论了陈凯歌《霸王别姬》中的男性和女性形象。
20世纪70年代李小龙旋风吹起来之后,香港银幕上的男性多为阳刚的英雄形象,特别是张彻力推的王羽、狄龙等主演的刀剑武侠片中的男主角。
▲香港武侠电影第一位红星 王羽
▲ 狄龙 年轻时期
正如张彻所说:
中国传统的男性理想就是三国时期的桃园三结义和男人之间惺惺相惜的道义之情;
为了表现男性阳刚之气和道义之情,男主角多为轮廓硬朗、剑眉星目的面孔。
而到了第五代导演陈凯歌手中,男性形象不再单一。
他们可以是张国荣饰演的拥有阴柔俊美之貌和纤细敏锐之情的程蝶衣。同时,男性之间的关系也不只是友谊这么简单,而变成了同性之爱。
3
父亲的无处不在
第三章通过探讨李安的《喜宴》、侯孝贤的《童年往事》、杨德昌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分析了隐藏在电影中的父权意识和男性主张。
从错落的访谈感言和影像片段中,我们得以看到男尊女卑、父亲的权威和距离感所形成的垂直父权关系对家庭和个人的支配影响。
▲ 导演 李安
4
寻找父亲,发现哥哥
第四章是“寻找父亲,发现哥哥”,关锦鹏坦然地讨论了中国电影中出现的同性恋倾向和边缘人物的生存状态。
▲ 蔡明亮电影《爱情万岁》海报
5
阴柔与阳刚之易装与变性
这一部分关锦鹏集中火力谈了中国电影的性别倒错问题,《梁祝》的反串,徐克在《刀马旦》、《东方不败》中努力将林青霞、李嘉欣等靓女改为靓男,皆是演员表演的性别本质的流动和变化。
▲ 永远的东方不败 林青霞
原本以为《男生女相:华语电影之性别》是长篇累牍、学术论述的中国电影史,没想到被关锦鹏用一种“聊天式”采访解决了。
多位导演对自己和同行作品的个人化解读,虽然从回忆、感情和私己态度出发展开讨论,但是却辐射出了中国传统家庭、社会、文化等复杂因素的勾连,引发了人们对于男女性别和个人身份的思考。
影像的意义理当如此,不论是经典电影还是好纪录片,都能让我们见世界、见个人。
作为影迷,我们希望每一个电影人不以曾经的辉煌成绩束缚自己,我们喜闻乐见每个电影人的进步,但期待他们永不止步。
否则等一部好作品,真的很是心焦啊!
欢迎关注DOCO热纪录,一年365天
DOCO君陪你 悦享真实世界
电影《妖猫传》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在《猫妖传》中,每一个故事情节,都有诗意在其中
陈凯歌的电影《妖猫传》改编自梦枕貘的魔幻小说《沙门空海之大唐鬼宴》。电影讲述了盛中唐时期的一段跨越30年,涉及各色人物的传奇凄美故事。主人公则是诗人白居易与因仰慕大唐文明而从日本远道而来的僧人空海。在两人的奇遇下,玄宗时期唐王朝的繁盛绚烂,以及背后的隐痛一一暴露出来,关于绝世美人杨贵妃之死的真相也浮出水面。正是在了解了一切后,白居易写下了流传后世的名作《长恨歌》。
电影对时代背景和主人公的选择,使得整部电影本身就有了与诗的密切关系。而在具体的技法和风格中,我们也不难看到《妖猫传》有着多种印合帕索里尼关于电影诗性的特征。《妖猫传》的叙事打破了单纯的线性逻辑,让过去与现在交织,人物的行为举止等,也突破了理性的束缚,影像成为一个晶体,历史通过这个晶体折射出现了多种维度,而不再是“固定的存在”。可以说,《妖猫传》是陈凯歌的一次成功的对电影诗性精神的探索之作。
在《妖猫传》中,随着阿倍仲麻吕的出场,占据电影相当大篇幅的“极乐之宴”也就作为一个绚烂耀眼至极的形象出现在观众面前。极乐在佛教中意指一种人达到最大圆满,获得最伟大无极的快乐的终极形态。而在电影中,极乐之宴是作为“盛唐”这一概念的符号存在的。佛教中的“极乐”原本是虚幻遥远,常人难以企及的,但是玄宗认为,大唐在自己的统治下达到了昌盛的顶点,他对君临天下、万国来朝的主观感受正是极乐。因此他要举办极乐之宴,让自己拥有胡人血统的贵妃在秋千上展示给世人。
对于玄宗而言,贵妃表面上是宴会的主角,但实际上她也是这个盛唐符号的一部分,是玄宗的成就和权势的象征之一。因此,贵妃才会在极乐之宴,众声喧哗之时一直保持着淡然或冷漠的表情。玄宗也才会对阿倍说“贵妃从来都不会是一个人”。这既可以理解为贵妃必须始终陪伴在他身边,也可以理解为贵妃是一个“物”而非人。为“物”的贵妃是可以被玄宗抛弃和牺牲的。极乐之宴时贵妃象征着繁华富贵,象征大唐的骄傲与帝王的恩德;而当极乐之宴十天之后的安史之乱爆发,大唐开始走向衰亡时,贵妃也势必走向衰亡。因此,在这个玄宗自我陶醉的极乐之宴上,观众不仅看到种种离奇灿烂的场景,也看到了不同人物如李白、黄鹤和安禄山等的会聚。
《妖猫传》都有着明显的“造梦”倾向。白龙能够附身于猫,不但会说话,还能为春琴夫妇带来可观的金钱,最后再附身到春琴和陈云樵的身上,让他们演出贵妃之死的真相;瓜农精通幻术,能够把种子变成瓜秧进而结出果实;白居易的茶杯中,布满蜘蛛丝又瞬间澄澈;白龙的师父黄鹤则能够用尸解大法伪造贵妃的死亡,保持贵妃的样貌;空海在海上遭遇风暴,却能够安然无恙等。电影不仅充斥着这些违背自然科学认知的内容,让观众进入到一个奇幻瑰丽的世界,也有意违背了历史真实,如安史之乱的发生被归因于安禄山觊觎贵妃的美貌,因此哗变的士兵才强烈要求处死贵妃以绝安禄山之念;又如贵妃被设置为带有胡人血统者;回归日本的阿倍仲麻吕被改为默默地在中国隐居下来,继续思念着死去的贵妃等。这些都为观众实现了“陌生化”,让观众抛弃旧有知识的束缚,有着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白龙的心路历程有着越来越倾向于非理性和无序性的特点。但专注于修行的丹龙成为得道高僧时,化身为妖猫的白龙却近乎疯狂。三十年前的白龙尽管得到了御猫的记忆,但他此时还有着清晰的报复对象,即玄宗和陈玄礼,连高力士也不在白龙复仇的对象范围内。而随着陈玄礼以毒鱼毒杀妖猫,白龙的仇恨被又一次地点燃,他开始不择手段地发泄自己的怒火,甚至不惜为了吐露贵妃之死的真相而牺牲无辜的人。如玄宗的双眼盲后对外散布自己是为贵妃哭瞎了眼睛,继续粉饰自己的深情形象,妖猫于是报复德宗李适中邪殒命,而即将继位的皇太子,未来的顺宗李诵也突发中风,他们分别是玄宗的曾孙与玄孙。
陈玄礼逼杀贵妃,毒杀妖猫,结果他的儿子陈云樵和儿媳春琴一疯一死。高力士没有后人,他在贵妃的脖子上做出了勒痕,白龙便杀死了织造那条锦带的老宫女。尽管在贵妃之死上,老宫女完全是一个局外人。而师父黄鹤给玄宗献上了活埋和毒杀贵妃的计策,白龙甚至决定杀死自己的好兄弟丹龙来作为报复。而对于那些间接促成贵妃之死的籍籍无名的金吾卫们,白龙在无法确定具体报复对象的情况下,就抓瞎寻欢作乐的金吾卫的眼睛来泄愤。在白龙看来,这是天理循环,报应不爽,然而真正承担后果的却不是悲剧的直接缔造者,这种私刑审判无疑是极不理性的。
同为大诗人的李白,《妖猫传》将白居易塑造得极为丰满。在主创对白居易精神世界的丰富下,观众在电影中可以看到白居易的成长,以及他对于自己诗作的主观态度。在白居易的《长恨歌》中,如“唯将旧物表深情,钗擘黄金合分钿”“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等诗句,纯然是出乎白居易自己的想象,白居易出于对玄宗和贵妃两人的爱情悲剧的同情,为他们创造了一个“仙境重逢”的结局。整首《长恨歌》在表现贵妃死后的内容都是主观性极强的文本,而玄宗看见虚无缥缈的仙境中的绰约仙子等,更是近乎电影中的“主观镜头”。
而在《妖猫传》中,这种主观性被进一步放大了。即白居易所表现的,是他所想象的玄宗和贵妃,而陈凯歌所塑造的,则又是一个主观化的白居易。在电影的结尾,空海和白居易都各自得到了一个圆满的结果,空海在贵妃的生死中参透了无上密,而白居易的《长恨歌》也终于定稿,他说“一字不改,诗是假的,可情是真的”。这可以视为白居易也参透了他在艺术上的“无上密”。电影并不强求贴合历史上真实的白居易,而为他作为一个体贴民生疾苦的诗人,在《长恨歌》中对玄宗和贵妃爱情的狂热歌颂寻求到了一个合理的解释:白居易之前长期无法满意自己写的《长恨歌》,表面上的原因是他对与贵妃相关的宫廷生活缺乏了解,而实际上是因为他难以对玄宗和贵妃之间的爱情产生共情。
然而在和空海的这一次探秘后,他重新认识了杨玉环,一个不仅仅是作为盛唐和美丽象征,而是拥有善意、宽容品性的女子。白居易最终在诗中遮蔽了自己对于玄宗的道德批判,因此“诗是假的”,但是白居易本人,以及他所目睹到的阿倍仲麻吕、白龙等人对贵妃的情感却都是真实的,它们被隐藏于玄宗对贵妃的爱中,这正是“情是真的”。
《妖猫传》的诗性精神还体现在,电影留下了大量的让观众有猜测余地的空白,观众得以将自己的感知体验加入到对电影的解读中来。这方面最典型的便是妖猫的死。空海等人在陈云樵家中床底发现了因为食用了毒鱼而死去的妖猫猫皮,在猫皮被焚烧之后,陈云樵误以为自己已经安全。对此人们或是理解为这同样是幻术造成的用以麻痹世人假象,因为后来妖猫还在兴风作浪,置陈云樵一家于死地,也有人将其理解为这是妖猫体内御猫灵魂的死去,而白龙灵魂则活了下来,而毒鱼的放置者就是洞悉玄宗眼瞎真相后的陈玄礼。
白龙少年时多次遭遇遗弃,先是被父亲遗弃,其后贵妃作为自己唯一的知己恩人死去,丹龙对自己撒谎,白龙感到又一次受到了遗弃,而自己先后两次死亡,第一次因为蛊虫而死,靠夺舍猫身续命,而作为猫的白龙又死于陈家的毒鱼,猫尸在床下逐渐成为一张干皮,整个过程都无人理睬,白龙又一次遭遇了遗弃。因此怨毒才会腐蚀了曾经善良的白龙。《妖猫传》并不仅仅讲述了一个奇幻故事,而是构建了一个异质的庞大的时空网络,人物的遭际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观众可以对电影中诸多支脉做出主观解读,从而形成叙事的多义性和含混。
《妖猫传》可以说不仅是陈凯歌的一次自我突破,也是中国当代电影中少有的,富于诗性和实验性的作品。在《妖猫传》中,我们得以看到国产电影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乃至艺术唯美取向上的另一种大胆的可能
《妖猫传》空海落入海中和白龙肉身入水的镜头,表达了什么?
多谢邀请,空海的落海不如说是那对母子带给他的思想观念上的改变,也明白师父的使命。白龙肉身入水,其实是跟自己告别,从此不再是那个身,和他自己说的一样,只是对贵妃的不舍,他心里明白一切,贵妃已死,自己命不久已,说到底执念入髓,可歌可泣,但苦了自己......这部电影看懂的人应该明白导演编剧表达的意思很深层内涵,女演员我能说演出了杨贵妃味道吗?台词不多,微表情演绎女人作为玩物的无奈,纵使三千宠爱在一身,活活死在石棺内,我也想知道杨玉环是否后悔过爱上李隆基,还是她以为李隆基耶如她一般怀着美好与期待……
《妖猫传》的原著如何,看过电影和原著的来谈谈。是电影好,还是原著好?
妖猫传的原著并没有看过,但是原作者的阴阳师改编的电影非常棒,在日本应是位很有影响的作家就电影拍摄水准而言,芳华的美是质朴的,妖猫传则是奢华。故事风格有种独特的诡异色彩,一部好的电影除情节外还应该有打动人心的对白,那一句我不用这个身体己经很久了,特有震撼力,妖猫传是国产电影精品,可票房并不算可观,网上的喷子所起的负作用不无干系。总之,推荐想看部电影的朋友,妖猫传将不负期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