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人际交往有什么技巧?如何成为人际交往的高手
人际交往中容易被忽略的点--信息转化中的损失。
你心中所想,有对有错,也有模棱两可,会转化成语言;
语言会被加上口吻、语气、神情,转化为社会通用的交流符号;
符号基于对方对共同理念、知识、价值的理解被接收、分析,会转化成脑电波;
脑电波被解构,形成对方的最终认知。
不言自明,这一过程中,原始的信息会被各种加工、修饰、标黑、扭曲、重组。
如果你心中所想是100,出口之言是70,进入对方的耳朵是50,最终被接受的只有大概30而已。
用最大的善意去揣摩对方,是人际交往中很难做到但应该时时提醒自己的。
可即便抱着最大善意,依然会有意无意地在交流过程中行差踏错。
该如何尽量避免呢?
一、 怎样让别人相信你是 对事不对人 ?
大家较为热衷评价他人。这种热衷从知乎常见的提问方式 如何评价xx 可见一斑。
当然,评价他人本身是无罪的,但评价他人有可能招致他人的厌烦。
当我们在给予他人的作品差评或中评时,我们往往喜欢先说一句 我这是对事不对人噢 或 类似的话。
仿佛我们说出这句话后,别人就会客观理性地对待我们之后要给出的差评或中评。可现实往往事与愿违。
在大多数人看来,对于自己作品的评价就是对于自己的评价。否定我的作品,就是否定我这个人。
也许这些人冷静下来后可能会意识到我们的评价的确是对事不对人,但在接到负面评价的那一刻,很少有人能心平气和。
针对这个问题,我现在践行一个解决方案--不单独评价一个人的作品,而是去对比眼前的作品和这个人曾经的作品。
比如,当我觉得一个合作伙伴设计的一个按钮与整个页面不太搭时,我不会单单评价这个按钮的设计。
我会说,我觉得你之前为C页面设计的C1按钮,和为D页面设计的D1按钮都和整个页面非常契合,我都非常喜欢,但是现在这个E页面的E1按钮我觉得跟整体不太搭,要不你再改一下?
当然,有的人也许会问,如果第一次评价一个人的作品,没有参照物怎么办?
我也经常遇到这种情况,我会拿这个作品与他的其相关他闪光点去进行对比。
比如,选择字体的品味对比选择配图的品味,或对于挑颜色的品味等。
二、 我们问了一个具体问题后,别人的回答却很抽象,我们应该怎么办?
这种情况下最明智的做法就是不要再追问了,因为对方十有八九是不想告诉你。
我来简单分析一下对方的内心想法。
张同学问李同学:你上学期平均分多少呀?
同学心想,我上学期门门都上了90分,GPA 4.0,但是这个张同学好像没一门上80分。我如果直接说了,会不会让他感觉不痛快,觉得我在炫耀?
就算真的要说,用什么语气说比较好?哎,好麻烦,不说算了。但他都问了我总不能不回答。看来,我只能泛泛而答了。
于是,李同学就回答:还不错吧。
这时,机智的张同学应该就此打住,而不是追问:不错是多少呀?
三、 怎样他人寻求帮助,他人才会更愿意帮我们?
1、让别人知道你已经做了许久的前期资料搜寻。实在是有个点搞不懂,解决不了,才寻求帮助。
2、具体描述你的问题,以及你所需要的帮助。
如果对方意识到他需要像剥洋葱一样,一次又一次和你对话,才能了解你的意图以及提供帮助的难度,那么他帮助你的意愿就会大大下降。
3、如果对方没有时间或精力寻求帮助,可以询问对方是否有其他渠道可以获得帮助,比如某个论坛,某个网站,或者某个人。
本条建议尤其适合应用在向不太熟的人寻求帮助时。
四、我们真的有很多朋友吗?
其实我们认识的许多人最终都不会成为我们的朋友。因为友谊的建立需要信任,而信任往往需要两个人互相不断解决对方的痛点才能逐渐建立。
考虑到我们有限的精力和时间,我们能拥有的真正的朋友往往不会太多(所以一定要珍惜友谊)。
茫茫人海,为什么范晨同学与李冰冰同学成为朋友,而不是和章小宇同学成为朋友?这就是缘分,也是友谊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
这个道理之于社交生活的意义就是,不要随便认为别人是你的朋友,更不要随便要求别人以朋友的标准来对待自己。
如果我们在与一个萍水相逢的人相处时,始终生活在 对方是我的朋友 的幻觉中,很容易既让自己内心受挫,也让对方觉得自己 想太多 。
五、和别人说话时目光不时游移,别人会怎么想?
我就这个问题问过许多人,各个年龄层,各个职业的都有。大部分人都告诉我,如果别人说话时目光游移,他们会觉得对方心不在焉。
所以,为了给对方起码的尊重,我们在说话时最好看着别人的眼睛(当然,要把握好度不要直勾勾地看)。
我曾经对这点不是特别重视,总以为自己即便目光不时游移,对方也不太可能察觉。但后来我发现他人目光游移真的很容易察觉。
大家可以专门训练几次。我大概注意过三次之后,就能做到看着别人的眼睛说话了。
这也许是很小的一个社交细节,但如果我们做不好,很容易让对方觉得我们不真诚。
这5个关注点,侧重人际交往中与他人的交流。
我们相信,无论是言语还是眼神,想法或者态度,都应该在善意揣摩的基础上加以理解。
如果每个人这么做,一定会发现世界变得可爱了一点。
萨特的他人即地狱,可能会有更美好的描述方法吧。
我不是否认那些小常识小技巧的作用,的确如果真的一条一条照做了肯定有作用。
但是我觉得,技巧性的东西实在不好说。首先你要一条一条地记住这些技巧。怎么记?
像背中小学生行为规范一样记?其次你还要时时刻刻在那些合适的场合提醒自己要做到。
有时候那些动作很可能不是发自你的本心,但是你还是要这么做,会不会觉得很虚伪?
会不会让人觉得做作?假如你心里其实没想着感谢一个人,那么你对他说谢谢还是谢谢你有什么区别?
如果要真的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最重要的是要提高自己的修养。没有修养作为支撑的人际交往技巧,只会显得虚伪和做作。
比如说,你要是懂得尊重他人的话,就不可能对服务员大吵大闹,也不可能做出什么特别讨人厌的事情来。修养到了一定程度,待人彬彬有礼是肯定的。一个有素质,有修养的人,走到哪里都不会有人讨厌。
但是尊重他人就仅仅是一些细节之处的小动作吗?肯定不是。尊重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想法,往大了扯,这跟世界观价值观有关。一个人在对某件事情做出反应的时候,并没有太多的时间去思考到底该怎么做。这时候的反应,往往是三观支配下的举动。
当然提高修养或者塑造三观肯定不是一时半会儿能做到的事情。但是我觉得人际交往这种事情也不是一时半会儿就可以速成的。所以如果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就想办法提高自身修养好了。具体怎么做这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了。我水平不够也没办法告诉你。
但是有一个习惯我觉得挺好,推荐给你:换位思考。刚刚在某个答案中看到了交往的黄金法则。其实也是一个道理。
换位思考有两个意思:
第一,把别人想象成自己。
比如对待服务员,对待老人,或者对待朋友的时候,把他们想象成自己,自己希望得到什么样的对待,就拿这种态度来对待他人。你要是希望朋友们对你友好一点,那么你就也要友好地对待朋友们。
第二,把自己想象成别人。
比如自己有什么举动的时候,就把自己想象成他人,在遇到这样的行为举止的时候会不会感觉不舒服。在电影院有人打电话自己会介意吗?在公共场合看不惯什么举动,那自己最好也不要做。
但是换位思考要注意的一点就是,自己不介意的,也并不代表他人不介意。我们从小受到过很多公德教育,虽然有一些公德值得商榷,但是大部分社会公德都是为了维持一个更和谐的环境而存在的。所以能遵守的话尽量遵守。比方说,我不介意别人跟我说话的时候大吵大闹啊,我觉得这样很坦率啊,但是别人不一定像你一样想。某些场合,安静就是一种基本的公德。这些也是要考虑到的。
总之多思考,少技巧,慢慢提高个人修养,我觉得这才是在人际交往中最值得注意的地方。人际交往无法速成,只能通过一点一滴的思考总结成个人三观,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场合里自然而然地做出合理的反应。
早年不懂事,以为人际关系是将心比心。后来发现,好的关系需要套路,于是四处求教经验、查心理学文献。直到自己真正开始学心理学,才明白,其实都是缘分。两个人的关系能走到哪,往往一早就被各自的人格结构和行为模式框定了,削足适履的硬培养往往会是很痛苦的。
说事不说人,说感觉不说人。
举个例子,
你都不刷碗,你越来越懒了你都不爱我了,
这不行,换成,
你没有及时刷碗这个事情让我感觉很不好,感觉自己没有被爱,感觉我什么事情都要一个人,非常难过和委屈。
讨论的焦点就变成你没有刷碗这个行为而不是这个人本身了
始终记住,永远不要在别人背后议论他(她)的不好,和谁都不可以,如果聊天者硬要和你说这个话题,你就闭嘴听着,顶多做出一些模棱两可的反应或者干脆表明我不清楚。 相反,夸人可以背后夸,只要不脱离事实就行,当然,如果和你聊天的人与你要夸的人有什么矛盾并且和你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利益关系,那就不要作这个死了。
不要在别人难受、低落的时候,诉说你自己遭遇过的不幸。比如,你的朋友感情不顺,为情所伤,你就不要说,你这算什么呀?我当时那个渣男那样对我,那王八蛋巴拉巴拉比如,你周围有人病了,身体很难受,你就不要说,这病我也得过,比你难受多了我跟你讲!我那时疼的呀此时对方需要的是关爱和帮助,不是比惨大会。
自卑的人在处事中会很在意别人的看法,有时候会为了讨好别人贬低自己
其实人性中,外来的善意越多,对外来就越不屑,真正要怎么做人的不是要想着怎么为人好。应该想着怎么样才为所有人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