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有禅意的句子_经典语录网
1,一个人的言谈,是人格的表现,关系人一生的信誉。要立足社会,首先要能取信于人;若能笃信、诚实、慎守口业,则能树立自己的品格。
2,⊙问:“佛性与烦恼俱不俱?”答:“俱虽然俱,生灭有来去,佛性无来去,以佛性常故,由如虚空。以是无来去故,三世无有不生灭法。”——《荷泽神会禅师语录》
3,人生于世间,不一定活在别人的目光里,但却要活得像个人样,不能自私自利孤立于世间。
4,⊙『佛心禅语』 很多人行善为了得福报,行善是因,得福是果。先要修清净心,心地 清净是第一善。功德福报都在清净心上,不修清净心、不能在生活中得清 净心,就没办法离苦得乐。
5,⊙若有诸众生,未发菩提心,一得闻佛名,决定成菩提。《华严经》卷二十三,兜率宫中偈赞品
6,⊙ 我们应该感恩父母、家人、朋友,感恩那些在自己身处困境的时候给 予自己帮助的人。我们应当常念他人滴水之恩,对善行报以善行,去帮助 需要帮助的人。愿我们能生活在知恩报恩的世界里,在感恩的氛围中走向 和谐。
7,⊙贫困并不使人痛苦,人却苦于贫困。——卖茶翁
8,⊙我们都是“发光体”,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会有不可限量的未来,那么任何艰难都不会成为我们的阻碍。
9,细水、柔风、游鱼、飞鸟、绿树,好一幅恬雅幽静的山水田园画!在这一片和谐之象中,所有的一切却都相依相存,缺少其中任何一环,美丽都会大打折扣,就像我们生命中的每一个片段之间,都有着不可割断的联系,因果相承。处在这因缘果报中的众生,都必须有所承担,才有机会修成正果。
10, 一日,小和尚问老和尚:我要如何才能成佛?老和尚不语。再 问还是不语。小和尚顿悟,亦不再语。老和尚微颔首,作拈花一笑状。
11,行善要及时,功德要持续。如烧开水一般,未烧开之前千万不要停熄火候,否则重来就太费事了。
12,⊙(二)正勤不放逸云何四正断?所谓未生不善洼不令生,已生不善法令正断,未生善法令发生,已生善法令增长。《佛说法集名数经》
13,凡夫众生,孰能无过?吾人自懵懂无知而至体认世事,不论有心或无心之过错,皆须
14,⊙山中住万叠,千重谁伴侣?纵使知音特地来,云深必定无寻处。——《法演禅师语录》
15,『孝敬父母』 世界上只有父母不能再生,因此,当父母健在时子女应尽力孝敬,以 免父母去世后懊悔。
16, 常有人这样问自己爱的人:我死了你会不会哭?实际上这个 问题让你爱的人很难回答。如果你爱的人同样爱你,这个问题就问得 多余;如果你是一相情愿,这个问题也不必问。之所以问,是出于自 己的犹疑,是一种对等的索取。
17,⊙一切众生,贪欲恚痴诸烦恼中,有如来智、如来眼、如来身,结跏趺坐,俨然不动。《大方等如来藏经》
18,⊙菩萨应修二种忍:一者一切众生恶口骂詈,若加刀杖瓦石,瞋心不起。二者一切法无生法忍。《摩诃般若经》卷二五,一念品
19,为人父母者,只能尽养育之责,而无法要求子女依照父母给予的模式成长。
20,⊙又如菩萨见有增上增上宰官,上品暴恶,于诸有情无有慈愍,专行逼恼。菩萨见已,起怜愍心,发生利益安乐意乐,随力所能,若废若黜增上等位,由是因缘,于菩萨戒无所违犯,生多功德。《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一
21,⊙若不以心生心,则心心入空,念念归静,从一佛国至一佛国。若以心生心,则心心不静,念念归动,从一地狱历一地狱。——《达摩大师悟性论》
22,⊙由一切内外大种,及所造色种子,皆悉依附内相续心。(古印度)弥勒《瑜伽师地论》卷三
23,⊙若善正心者,常顺法观察,不为过所使,如日光除暗。《正法念处经》卷三十七
24,在人之上,要把人当人;在人之下,要把自己当人。风水轮着转,花开时要学会呵护脚下的小草,宜向冷庙烧香,这样冬来花落时会有人为你点一盏心灯,让自己不至穷途末路!
25, 有适合的事做,跟适合的人相处,生存在适合的环境,是人 生的一大快慰。人之所以痛苦,便是世间这样的快慰稀有,多数人一 生都体会不到。没有快慰,人生岂不无趣?于是我们就自己寻找快 慰,把不适合的事做成适合的事,将不适合的人处成适合的人。这样 做虽然很累,但可以让你忘记许多痛苦。
26,⊙ 福祸本来没有偏爱谁,而全部都是个人自己找的。在生活中人们之所 以承受了难忍的痛苦和烦恼,都是因为前世的罪孽,因为做了不利于社会 和自己的事情,以致于因果报应到我们身心;人们之所以在不断地犯错 误,是因为人们最多只是有一些聪明却没有真正的大智慧。如果有了智 慧,能够顺应人生和社会,能够看到身心之痛的根源所在,也就释然了, 当然也就不会处处为恶了。
27,⊙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28,⊙(北魏)昙鸾《往生论注》卷一引《业道经》我观是阎浮众生,举心动念,无非是罪。脱获善利,多退初心,若遇恶缘,念念增益。是等辈人,如履泥途,负于重石,渐网渐重,足步深邃。《地藏菩萨本愿经》卷二
29,⊙十地十波罗蜜,如理如量修出离道,所得转依,寂静明净,声闻缘觉,非其境界,是即名为菩提自性。《佛说无上依经》卷上,菩提品
30,⊙一毛孔中悉明见,不思议数无量佛,一切毛孔皆如是,普礼一切世间灯。举身次第恭敬礼,如是无边诸最胜。亦以言词普称赞,穷尽未来一切劫。一如来所供养具,其数无量等众生,如是供养一如来,一切如来亦复然。供养赞叹诸如来,尽彼世间一切劫,世间劫数可终尽,菩萨供养无休懈。《华严经》卷三十三,十回向品
31,学佛若学得心在宁静中,意在微细分析中,则天下一草一木一花一叶,无不是如来的形象。
32,⊙(六)知足常乐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隐之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佛遗教经》
33,我们无论什么也不能贪,要知足,要能忍,但这个无上妙法,人人都把它忽略了。不争、不贪就能福寿无边,你要是争、贪、搅、扰,就罪孽不少,要想出离三界,也是无有是处的。一宣化上人
34,⊙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坛经·行由第一》
35,『智慧生妙法』 真正的妙法是由智慧产生出来的,真正的慈悲是用智慧的力量去推动 的。
36,⊙宁可心灵脑笨,不可脑灵心笨。脑笨心灵的人,谦卑柔软,人见人爱。脑灵心笨的人,骄慢刚强,人见人离。
37,⊙ 佛言:“即心即佛。”又说:“非心非佛。”人的心灵时时都在受到污 染,物欲横流,人心不古。做人时时都要修心修德,不做恶事,哪怕是最 小的恶;多行善事,虽然是最小的善。这是一种修身修德,自我提升。
38,不论善恶、好坏、是非,世界上没有什么不能接受和包容。
39,⊙若一切所求都是为了利他,就不必寻求自利了。(宋)冈波巴《宝鬘集》
40,⊙诸天具足无量福德、神足、天耳、天眼,具他心智,遥能见闻,虽近于人,人不能见。若我作恶,如是等天当见闻知,若是天等了了见我,我当云何不生惭愧,故作罪耶!《优婆塞戒经》卷六,尸波罗密品
41,『大彻大悟的佛学智慧』我们往往将自己的快乐和幸福,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不但丝毫没有体会他人的感受,也没有丝毫怜悯之心,反而白以为是地期盼着更加美好的明天,难道最终的结果不会适得其反吗?寂天菩萨曾说过:“人人都不想吃苦,但却自作吃苦;人人都向往幸福快乐,但与自我为敌,破坏自己的幸福和快乐。”
42,⊙我们不停地向外追求,心里头就产生了匮乏。追求情,在心理上就有了缺乏温情的感觉;追求财富,就产生财物不足的穷困;追求权势,便引起对权力的渴求。——郑石岩
43,⊙不与大菩提心相应,云代佛扬化,吾不信也。不与为生死心相应,云大菩提心,尤不信也。胜负情见不忘,仅成阿修罗法界;名利眷属意念不忘,仅成三涂、魔罗种子。随其所见所闻而起法执,不能舍弃名言习气,不达如来说法旨趣,不知种种四悉因缘,仅成凡外戏论巢窟。学问益多,害心益甚。学人益盛,正法益衰。(明)澫益《灵峰宗论》卷二之四
44, 传统文化非指被历代统治者异化了的儒释道文化,而是指具 原教旨主义的中国文化内核,它包含上述三家文化的精华部分,也包 含先秦诸子百家的源头探索,还包括历代启蒙思想家的思考。修人的 道德格调,治国的仁心法度均蕴涵于这种传统文化之中。不反对借鉴 国外一切优秀文化,但需谨防淮南之枳。
45,这辈子,或许一出生,我们的命运就早已注定,但我们的灵魂却时刻在抗争,它不甘心就这样浑浑噩噩地度过此生。或许,终其一生,我们一直在困惑,一直在寻找,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们为什么而活着?命运的力量真的如此强大,从一出生就一直带着我们走向未知的死亡归途吗?
46,⊙宁以热铁挑其两目,不以染心视他好色。宁以利斧斩斫其身,不以染心贪着诸触。《大般涅槃经》卷十一,圣行品
47,母亲给孩子煮饭,却不能替孩子吃饭;老师教学生知识,却不能替学生学习;医生为病人冶疗,却不能替病人服药。同样的,佛陀引导我们如何踏上解脱之路,却不能替众生成佛;法教帮助我们如何解决烦恼,却不能替众生证悟;僧侣陪伴我们一路修行,却不能替众生成就。
48,⊙云何无放逸行?所谓不触娆一切众生,不害一切众生,不恼一切众生。《增一阿含经》卷四,护心品
49,⊙觉即了,不施功,一切有为法不同。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永嘉证道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