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佛语名言_心灵禅语网
1,⊙所有的人都受死神控制,所有的人归宿都是死亡。你不知道来路和去路,也看不见两者的尽头,悲伤也徒然。《经集》第三品,第八章《箭经》
2, 寂寞中的热闹,绝望中的希望,缺憾中的弥补。
3,⊙菩萨所持之戒,于摄律仪戒、摄善法戒外,更增一饶益有情戒;即一举手一投足之动机,悉以利群为前提;若不然者,则犯戒。(民国)太虚《中国现时学僧应取之态度》
4,有些人一定会问,宇宙是个虚无缥缈无法掌控的无限空间,它会带给地球何种灾难,人类能够掌控吗?这其实就是大自然的力量,在大自然面前,人类的确是微不足道的。
5,⊙心是根,法是尘,两种犹如镜上痕。痕垢尽时光始现,心法双亡性即真。根尘既谢,锐光现前。——《舒州龙门佛眼和尚语录》
6,『闲人与忙人 闲人无乐趣,忙人无是非。
7, 中国几千年的基因传承,几千年的美德传递,时至今日,实 际上并没有发生变异,也没有产生断裂,它依然存活在我们每个人的 心灵深处,只不过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它累了、倦了,暂时沉睡 了,一旦被召唤就会醒来。重要的是,谁去召唤?是否有人愿意自觉 承担起召唤的责任。
8,一般人总是把对自己不友好的人当成是自己的敌人,其实人生最大的敌 人不是别人,是我们自己。因为外面的敌人容易了解,容易防备,反而是不 容易认识自己,不容易明白、不容易控制自己。我们对自己的贪欲往往禁止 不了,脾气、瞋恨也化解不了,于是自己成为自己的敌人,处处招愆怨、惹 灾祸,所以人生最大的敌人是我们自己。
9,⊙般若无形相,智慧心即是,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坛经·般若品第二》
10,持心端正,佛心生起,心魔自破。
11,⊙浴大海者,已用于百川。念佛名者,必成于三昧。……亦犹清珠下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想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唐)飞锡《念佛三昧宝王论》卷上
12,不想“做不到”的事,不烦恼“不能做”的事。
13,凡夫追求财物,圣人追求真理。
14, 生命最真实的状态是生存,生存的唯一方式是填饱肚腹。行 者没有别的本事,只有一双劳动的手,要果腹就不能怕劳碌。或许有 人会说,如此人生岂不无趣?行者日:非也,如此人生才更有趣味, 不劳碌何以体会心灵的闲适?心若能闲,身忙点又有何妨,幸福往往 在比较中才能最真切地感受。
15,苦修,是清心少欲、磨练吃苦的心志。
16,⊙ 忏悔,是修行中不可少的方法;忏悔,也是生活中每个人必要的行 为。有了忏悔,我们才能免除做错事之后心中所产生的罪恶感;有了忏 悔,做错、犯罪的人才能够改过向新,不至于长此堕落下去。
17,⊙ 佛说:厌苦欣乐是世间人的一个通病。平时只知道享受舒适安乐,却不 知享受一份安乐,就增长一份贪恋。这一份贪恋,一定会使人在临终时有一 个“恋”字。一念恋着婆娑,就不得往生。不但不得往生,还要轮回六道。
18,⊙大悲是一切诸佛菩萨功德之根本,是般若波罗蜜之母,诸佛之祖母。(古印度)龙树《大智度论》卷二十
19,『分解仇恨』 仇恨不能化解仇恨,只有慈悲能化解仇恨,这是永恒的真理。 一百四十五、以善胜恶 慈悲战胜嫉忿,以善胜恶,以布施胜自私,以真实胜虚诳。 一百四十六、无私与拥有 拥有一颗无私的爱心,便拥有一切。 一百四十七、修行无愧人 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行为、思想、见解与念头,做个正正当当、俯仰 无愧的人。
20,人医,是守护生命的磐石;人师,是守护慧命的磐石。
21,⊙虽行于空而殖众德本,是菩萨行。虽行无相而度众生,是菩萨行。虽行无作而现受身,是菩萨行。虽行无起而起一切善行,是菩萨行。《维摩经》卷中,问疾品
22,初学者往往不太理解“非理作意”的意思,对于“非理作意”的最好的例子,正如《法句偈》中所说的:“他骂我、欺我、打我、夺我。如果保持着这种想法,我们便活在怨恨之中。”凡是对敌方保持着炽盛嗔恨的想法、对亲方保持着炽盛贪执的想法、对陌生人保持着炽盛愚痴的想法,统统都是“非理作意”。
23,⊙分别迷惑相,是名依他起;相中所有名,是则为妄计;诸缘法和合,分别于名相,此等皆不生,是则圆成实。《大乘入楞伽经》卷六
24,生命健康需要活动,慧命健康需靠精进。
25,勇气:无论前方是悬崖还是坎坷,水都毫无犹疑地勇往向前,形成瀑布、江河与大海。人也应该具备勇气,在人生的路途上无论遇到挫折还是逆缘,都应该毅然决然地面对、挑战、接受以及转化,最终就像流水融人大海一般,一切的逆缘和障碍转化为顺缘,并战胜一切。
26,⊙一切烦恼若不坚着,我说无犯。《大方广如来秘密藏经》卷二
27,禅定是一种境界,自由是一种心态,虽然抵达自由可以通过不同的禅修方法,但是绝对的自由只是从心灵角度而言。
28,⊙ 对每一件好事表示感谢 对一件好事表示感谢,同做一件好事一样伟大。
29,⊙真该妄本,行无不修;妄彻真源,相无不寂。(唐)法藏《修华严妄尽还源观》
30,不能低头的人,是因为一再回顾过去的成就。
31,⊙如来因地修圆觉者,知是空华,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无,本性无故。彼知觉者,犹如虚空,知虚空者,即空华相。亦不可说无知觉性,有无俱遣,是则名为净觉随顺。何以故?虚空性故,常不动故,如来藏中无起灭故,无知见故,如法界性,究竟圆满遍十方故。是则名为因地法行。《圆觉经》卷上
32,当我们快乐时,快乐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我们多拥有了什么,而是减少了一些烦恼和执著;当我们痛苦时,痛苦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我们缺乏了什么,而是增加了一些自私和欲望。042
33,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说某个人看上去“财大气粗”,实质上应该反过来讲,“气粗则财大”!一个人气场的能量大小,决定了一个人的成功指数,决定他能走多远。这和物理学的原理一样:磁性的大小决定吸引铁块的大小!
34,⊙ 《金刚经》让我们忍辱时要离四相:“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 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 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 相……”这就是说:忍辱也是多余的,根本就没有辱,你忍的是什么?行 菩萨道,就要觉悟、平等、慈悲。受辱生嗔,斤斤计较,那有什么慈悲 可言? 但说归说,现实中一旦遇到挫折和打击,人们还是嗔念顿起,怒火中 烧,这个时候,想想佛祖的忍辱告诫吧。
35,智慧的光明被摇动或熄灭,究其原因是因为“无明
36,年轻时,我们都相信这世上有独一无二的爱情,我们相信了,于是真的得到了。
37,⊙善良啊,它是酷热中一股清凉的风,它是严寒里一团温暖的火,它是青黄不接别人悄然送来的一担粮食,它是久旱不雨从天而降的甘霖;它是你负重上坡时后背的推手,它是你快坠落悬崖时伸过来的一条缆绳,它是你富甲一方时的一句忠告;它是你失意时几句真诚的安慰,它是你得意时一串逆耳的话语……甚至,它只是一个真诚的淡淡的微笑。
38,⊙ 这个世界所谓的安逸快乐,最大的也无过于酒色财气。现在的人,嗜 酒就不顾身体,好色就不顾有病,贪财就不顾亲人,斗气就不顾性命。当 还没有碰到这些境界的时候,也都能够了解这些道理,也都能够劝化别 人;等到自己遇到境界现前的时候,便糊里糊涂地犯了。这就是看得破, 忍不过啊! 五代后唐庄宗李存勖继承其父遗愿,艰苦创业,奋发图强,用了十六 年时间,逐个击败敌手,于公元923年灭梁称帝。但称帝后,便志得意满, 一味贪图安乐。进了首都洛阳后,天天吃喝玩乐,宠信伶人宦官,横征暴 敛,搜刮百姓,最后在变乱中被手下伶人所杀。从建国到亡国,仅三年时 间。因此,古人曾以“忧劳兴国,逸豫亡身”来告诫后人。
39,⊙ 在生命的旅程中,有时候我们难免会陷入“枯井”里,会有各式各样 的“泥沙”倾倒在我们身上,而想要从这些“枯井”脱困的秘诀就是:将 “泥沙”抖落掉,然后站到上面去!人生的游戏不在于打好一副好牌,而 在于打好一副坏牌。
40,有知识未必有智慧,有智慧的人能利益人群。
41,⊙ 制心一处.能够让我们散发出巨大的能量。越专注于一个目标,你就 会越努力,你的心思会被这件事情完全占据,然后,你的行为必然会受到 影响,想的力量会变成行动的力量。之前你把精力分散成五份,结果这五 件事情都做得一般,你会误认为自己的能力就这么大了,“我只能做到这 个程度”,你这么对自己说。要是你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一件事情当中, 结果会把你自己吓一跳,“我竟然及格了”“这真难以置信”……就像博 迪,他在健康的时候肯定不相信自己能靠眨眼写书。
42,⊙人生就像一面镜子,给欲望之心投影于黑暗,给清宁之心照彻于光明。世间的因缘际遇深不可测,我们不知从前生哪个喧闹的城,迁徙到今世这个陌生之都。向佛之路是平坦宽阔的,不是赶赴红尘,洪水里来,烈火中去,非要将你伤得血肉模糊,才算是走过劫数。
43,『一句禅语一种人生』在这个世界上,成就的机会最高的是人类,堕落的可能性最大的也是人类;对社会奉献最大的是人类,对社会破坏最强的也是人类;对众生利益最大的是人类,对众生伤害最惨的也是人类。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完全取决于自己的心。心善人便善,心恶人便恶;心正人便正,心邪人便邪。人类既伟大,又可怕。
44,⊙我不与世间诤,世间与我诤。……若如法语者,不与世间诤。世间智者言有,我亦言有。《杂阿含经》卷二,第36经佛言
45,⊙若菩萨摩诃萨欲疾证得所求无上正等菩提,应自成熟有情,亦劝他成熟有情,恒正称扬成熟有情法,欢喜赞叹成熟有情者。应自严净佛土,亦劝他严净佛土,恒正称扬严净佛土法,欢喜赞叹严净佛土者。《大般若经》卷四五。,真如品
46,⊙诚实、公正、坚定、慷慨。诚实、自制、慷慨、忍耐。《经集》第一品,第十章《林主夜叉经》
47,⊙观诸众生是佛化身,观于自身为实愚夫。观诸有情作尊贵想,观于自身为僮仆想。又观众生作父母想,观自己身如男女想。《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五,无垢性品
48,⊙勿近愚痴人,应与智者交,尊敬有德者,是为最吉祥。《吉祥经》
49,⊙受想行识即是空。空即是识。何以故?……但有名字故。……名字是因缘和合作法,但分别忆想、假名说。是故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不见一切名字,不见故不着。《摩诃般若经》卷一,奉钵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