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关于正人君子的名言
1, 小人容易被利益驱使,做出违背道义的事情。这样获取利益,未必是件好事,甚至会带来祸害,最终害人害己。君子重义轻利,永远将道义摆在利益前面,就不会受制于利益,从而活得自由坦荡。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经常会遇到义和利的冲突,如物质产品生产中质量与数量的矛盾,文化产品生产中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矛盾等。对我们摆正义与利的正确关系,摒弃为富不仁、见利忘义的观念,做到见利思义、义在利先及义利并举,颇有启示意义。
2, 君子得势却往往难免贫贱,小人得势却可能拥有富贵;君子获得机遇往往遭受危难屈辱,小人获得机遇则往往安享快乐、安逸;君子获得机遇有时难得善终,小人获得机遇也许会长寿百年。(假如世上都以这一套颠倒了的法则来运行,)那么大家就都会昧着天理,泯灭良心,日夜追逐利益而不知羞耻。可悲啊!这种做法究竟是只顾眼前,还是根本不顾及古今君子小人最终的下场而进行的呢?
3, 人与人之间相处,如何才能建立亲密真诚、值得信赖的友谊呢?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有的人比较喜欢别人的赞扬之声,认为颂歌盈耳能显示出自己的声望、能力,把表扬自己的人引为知己。另有一种观点则认为,只有那种敢于向自己讲真话、进诤言的人,才是真正爱护自己、关心自己的人,才真正值得相交终身;而那些成天吹捧着自己、顺着自己的人,未见得是真朋友。很显然,后一种观点才是正确的,值得认真践行。
4, 君子求学,一定要善于提问。问与学,是相辅相成、并肩前行的两个方面。不学习,就无从发现有价值的问题:不多请教,不多发问,就无从开拓自己的见识。
5, 君子不说假话,说实话就会使人听起来感到不舒服。
6, 知识虽多却不亲近贤师益友,学问广博却没有方法,兴趣广泛却时时改变,这是君子所不认可的。
7, 君子不应当为自身谋求丰厚财富,应当为天地爱惜财富。不仅自己不能随便浪费,也不要和他人一起挥霍财物。
8, 君子躬行仁道就是以为人君长,又说以宽阔胸怀来待人处世。治国的宗旨要以宽大为主,严厉为辅。
9, 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这句话非常耐人寻味,它有两方面的意思:第一,说明一种普遍现象,君子只有在了解自己的人那里,或者说只有和志同道合者在一起,才能够自在地伸展志气抱负。第二,也可理解成君子的态度,对于不了解自己的人,不用太过认真,委屈自己以应对就好;遇到知己,就可以毫无顾忌地一展胸怀,因为知己之间可以相互理解、相互包容。无论第一还是第二种解释,都在强调君子要审时度势、能屈能伸。
关于君子的名言警句摘抄『一』10, 高傲不屈的气节不可没有,但骄傲狂妄之心不可有。无傲骨容易成为随人俯仰的鄙陋之人,有骄傲狂妄之心则无法成为君子。
11, 君子的品性,即使理想通行于天下了也不会有所增加,即使贫困隐居了也不会有所减少,这是由他的天性决定的。
12, 君子之间的交往,更多是道义、志趣的相投,礼尚往来,不卑不亢,如清水般浸润心间,涓涓长流;小人之间的交往,更多是利益的交换,相互抬举,甜言蜜语,如酒般甜醉,却容易因利益的结束而结束,甚至因利益的不和而交恶。
13, 君子在大是大非面前要敢于争,同时争又不能伤了和气,不能陷入个人间、集团间的挟私结怨、倾轧报复,这显然对当下社会为人处世之道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尤其应从中汲取既能坚定政治立场与原则,又能做到融洽同志关系的宝贵政治智慧。在日常工作中,分歧是难免的,有时固然需要在一定程度或层面上妥协让步,但在涉及根本方向、重大原则问题上,则决不能和稀泥、无是非,而是要态度鲜明、立场坚定,具有像猛虎一般不可侵犯的刚毅之气。与此同时,也要确保任何这样的争论都是出于公心,都不是为了私利,是为了达到认识和行动上的更高层面的统一。这样的争,就是君子之争。
14,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安逸,做事敏捷而言语谨慎,接近有道德的人从而改正自己的错误,就可以称为好学的了。
15, 如果一个地方有品德高尚、学识渊博的贤能君子,也就会常有一些德行兼优的君子上门访问;如果一个地方有行为不端、不学无术的小人,也就自然会引来一些品行低下的人。西文有句谚语:要了解一个人怎样,可看他有什么样的朋友。中国古话也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所以要想结交品行高尚的君子,首先需要修养自身,这样才能使自己有足够的魅力吸引君子上门。德不孤,必有邻,说的就是这样的道理。
16, 君子在利益的追求上漫不经心,在远离祸害上早有准备,在避免羞辱上心怀畏惧,在践行道义上勇敢无比。
17, 如何做君子?君子有什么样的标准?这是先秦以来历代思想家所着力探求的。司马迁这里给出了他的理解。他将君子的范畴总结为智慧、仁德、道义、勇气、品行五个方面。这确实是在继承孔子、孟子、荀子等前贤论述,特别是在结合春秋战国直至西汉前期一系列优秀人物嘉德懿行的基础上,所做出的新的论述和总结,也是司马迁对君子概念内涵的丰富与发展。
18, 中国文化中的君子有很多优良的品质,但最基础的品质是真诚。君子对世间万物的看法、态度,出发点就是内心的真诚。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扬善或惩恶均以发自本心的好恶为标准,不夹杂任何私心与功利性目的。现实中,有些人口口声声要当君子,对于善恶不是不能分辨,但囿于利害之私、得失之惑,枉断是非,甚至造成冤屈。这种做法显然不符合君子做派,这种人也不能算真正的君子。
19, 获取名声,希望福佑,崇尚义气,是人人都追求的目标,本无可厚非。但是,誉有虚幻与实际之分,福存分内与分外之别,不能不加辨析。现实生活中,总有一些人,乐于追逐声名,一心获取福佑,什么名都敢要,什么福都敢享,尤其是偏爱追逐那些与自己德行根本无法匹配的赞誉,偏爱享用那些以自己身份不该享有的待遇,以至于最后忘乎所以,走向违纪违法的深渊。其实,名誉也好,福佑也罢,都不应该是凭空得来的,都需要通过自身的修行方能拥有。
20, 君子作为孔子精心塑造的可学可做、高尚而平凡的理想人格,要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经常自我反思: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呢?与朋友往来是否讲究诚信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了呢?三问而无惭色,即孔子所说的内省不疚。外无怼于人,内无愧于心,只有这样才能做个无忧无惧、胸怀坦荡的君子。
21, 《周易》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相传是周人所作,故称周易。司马迁《史记》说文王拘而演《周易》,也就是说,《周易》这部不朽名著,是周文王在被商纣王囚禁时写成的。《周易》既是一部古人用于占卜之书,又是一部伟大的哲学经典,在中国文化经部典籍中有群经之首之誉。
22, 大夫不得用地公子无去国之义君子不避外难,这是古代大夫、公子、贤臣们尊奉的三个原则。其本质要求就是,遇到困难不能躲避,要敢于担当。公子去国避难与大夫弃君避难的行为一样,是不能被原谅的,也是不允许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国难当头,挺身而出。这种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绵延至今、不断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文化因子。
23, 孔子说:君子有九种考虑:看的时候,考虑看明白了没有;听的时候,考虑听清楚了没有;脸上的表情,考虑是否温和;容貌态度,考虑是否谦恭;说出的言语,考虑是否忠诚老实;对待工作,考虑是否严肃认真;遇到疑问,考虑怎样向人家请教;将要发怒了,考虑有什么后患;见到能够得到的东西,考虑是否应该得到,是否符合道义。
24, 评判一个人往往由表及里,由谈吐来看修养。言语平实慷慨,可彰显一个人的朴素磊落之气;过分华丽矫饰,能反映一个人的虚伪狡猾之心。因而君子说话不可不慎重,要尽力做到去伪存真、朴实真诚。
25, 趋利避害是人的自然本性。在现实生活中,趋利往往难以避害,因此有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之说。君子能够远离祸害、避免羞辱,在于他们能够做到重义轻利、以义取利、先人后己。
26, 有善心而后有善言,有善言而后有善行,有善行而后有善人。可见,善人源于善心。一个人倘若心里美好善良,就会面目温和、举止可亲,这样便会赢得他人的敬爱和尊重。
27, 不羁之士形容像千里马一样不可拘限的人才。姚鼐笔下的君子,行为高蹈,荦荦不凡,视荣华如粪土,又安贫乐道,有君子的耿介操守。《论语》中的君子形象往往是温柔敦厚的,不偏不倚,不骄不躁,有中庸之德。这里的君子更多了一份个性与慷慨之气。由此可见,君子人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被历代思想家及文人士大夫反复塑造,不断丰富发展的。
28, 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当政者需要对小的过错给予包容。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如果百姓稍有些过错,官员稍有些失误,就立马上纲上线,不给他们改过的机会,动辄得咎,那么定会导致人心惶惶。本则格言中的鲍叔牙是位不折不扣的君子,但是太过严苛,不能容人之短、宽人之过,所以他并不适合从政育民。
29, 面对世间众多的诱惑,人们常常追逐或沉溺在名利权色之中,不仅迷失自我,更是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箴言抛诸脑后,往往深陷其中难以自拔。而事物的发展总是在到达一个顶峰之后便趋于衰落,有时甚至迅速衰落,所谓喜极而悲、荣极而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君子十分警戒自满自得的状态,将自己始终保持在戒骄戒躁的平和状态中。若要一直葆有这种平和,就必须摆脱物欲、情欲的纠缠,让内心归于宁静,此是长生无咎之道。
30, 在物质上救济人一次并不困难,始终怀有善良之心对待被救济人却很不容易;用车子载人一段很容易,为痴迷的人指引一条光明的道路却也同样功德无量。读书人在物质上也许并不富足,但是在心灵上应该较一般人更为明智。他应该在生活和生命的智慧上,让自己成为一座灯塔,帮助众人过上更和谐圆满的生活。
31, 有修养的人以平和的心态面对贫穷,通达事理的人则能够对命运有清醒的认识,从而保持乐观的态度。一个人要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认识人生,保持平常心是关键所在。何为平常心?即布衣之心态,宁可清贫自在,不求浊富多忧。这既是一种生存智慧,也是一种战胜自我的豁达和大度,是一种拒绝庸俗的超脱和清醒,更是一种潇洒的为人和为官之道。
32, 居必择邻。古有里仁、今有芳邻之说。孔子说:择不处仁,焉得知?而孟母三迁的故事则更生动、更具体地说明了居必择乡的道理。选择与什么人相处、相交,不仅关系到一个人事业上是否能够成功,更关系到其品格是否能够得到维护、提升。选择交友,建立什么样的朋友圈,对平常人尚且如此重要,对于那些手握实权的各级官员和重要行业的领导者们,就更加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因此,一定要多交挚友真朋,远离狐朋狗友,这是的重要警示。
33, 人们常说:吃亏是福。其实,肯不肯吃亏、会不会吃亏,也是辨别一个人品格高下、智慧高低的重要切入点。因为人生在社会之中、群体之中,人与人之间相处,难免会存在纠缠、冲突,甚至矛盾对立。有度量的人,会选择以谦让忍耐来换取矛盾的平息,换取不同个体之间的和平共处,换取群体的团结安定。而没有胸怀的人,则会睚眦必报,处处与人为难,这样只会使裂痕愈来愈深、矛盾愈来愈大,而集体的团结便无从说起了。两相对比,很显然,肯吃亏的人能赢得尊重,是君子;不肯吃亏的人终会招致非议,只是小人作派。
34, 君子和小人,外貌相同而内心不同。君子掩饰别人的过失,赞扬别人的优点,面临祸患不苟且求得幸免,愿意牺牲生命去成全仁义。小人则不以不仁为可耻,不畏惧不义,只要对自己有利,就不惜危害别人而保全自己。
35, 晋代大文学家陆机的《文赋》中有石蕴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一句,意思是说,山石中因为蕴藏着宝玉而使整个山体都焕发着光辉,江流中因为孕育着宝珠而使整条江水都显得灵动。这玉和珠就好似君子内在的忠信品德,内蕴美质,自然而然便形成了外在的感发力量,令人自发地学习、躬行。君子所倡行的忠信之道,具有由内而外感发的生命力,绝不是生硬的口号和标签。
36, 话一说出口,就要铭记于心。坚守前言而不改变,以此来处世为人。这就是君子的诚信。
37, 仪容外表,往往是内心情感的真实写照。内心荒芜,则常常蓬头垢面;心无杂草,则时时干净优雅。仪容不仅是展现给他人的一种形象,更象征着一种自尊自爱。它无关乎贫穷富贵,而源于自信从容,源于对真善美的追求。对于君子来说,即使遭遇事业挫折、人生失意等穷愁寥落的境况,也不可颓废丧志,任由衣衫褴褛、神情懈怠。有个故事说一个经营中的服装店生意不好,但店主仍然将店里打扫得一尘不染,还插上几朵鲜花,慢慢地,顾客便被吸引,生意自然就好转了。洁净优雅是一种认真的人生态度,不仅可以感染自己,更能感染他人。对于君子来说,绝对不能被一时的困顿击倒,即便挫折失意之时,也要不坠青云之志。
38, 人言可畏。流言蜚语,特别是恶意诽谤,往往能败坏一个人的名声。我们每个人为人处世,应与人为善,通过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素质,而不是靠诽谤他人来抬高自己。同时警示青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色乃人之所好,但爱好美色要适度,不能放纵,欲望一旦放纵就会消磨身体、萎靡精神。这是古今之教训,尤其值得我们年轻人记取。
39, 制度是治理国家的保障和根本,有德行的人治理国家,一是着力于改进和完善法律制度;二是严格遵照法律制度行事。法治中国是君子为国思考的延续和发展,是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统一的社会系统工程。法治中国的本质是实现社会主义国家人民享有真正的民主和平等。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都只能在完善制度的基础上才能实现。
关于君子的名言警句摘抄『一』40, 孔子说:君子致力于学问修养,以忠信来培养品德,以检点言辞来建立诚信,这是成就事业的立足点。
41, 君子不逃避外患。
42, 每一个人都有爱好,对于物品的赏玩,如果把握好度,自然能起到愉悦身心、缓解压力的有益作用。譬如一个人,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打一场球、看一场电影,或者去博物馆看一次书画展览,都能起到很好的放松调整作用,之后可以以更加充沛的精力投入工作当中。但是假如陷进去,迷恋上,完全被自己的所谓爱好裹挟,那么就很可能起到完全相反的作用,譬如腐蚀人心,譬如消磨意志。人们常说的玩物丧志,就是如此。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就是因为对自己的爱好不能慎重把握控制,导致走向歧途。还有些人,掌了权以后,以权力为筹码,让人满足其所谓的个人爱好,譬如有些官员喜欢字画、玉石,那些觊觎他们权力的人,就会想尽办法投其所好。这些官员虽然明知这也是一种赤裸裸的权钱交易,但由于不能够克制自己的爱好,也就欣然接受这种雅贿,最终身败名裂。
43, 人有学问,就如同树木生长枝叶。树木生长枝叶,尚且能遮蔽行人(为人带来阴凉),更何况君子的学习呢?
44, 曾子说:可以把幼小的孤儿托付给他,可以把国家的命脉交付给他,面临安危存亡的紧要关头却不动摇屈服。这三点,就是贤人君子也不易做到。
45, 真正的君子对待自己的荣辱得失能够淡定从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面对他人的苦难时却难以心安,因为他们总是胸怀天下、心系苍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每个人的一生都不可能一帆风顺,风平浪静之时应当居安思危,波涛汹涌之时也应处变不惊;对待豪强权贵保持自己的风骨,遇到鳏寡孤独的弱者充满怜惜之情。这样的人生才是值得推崇的人生。
46, 利害不通、是非不明、美丑不分的人,并非事事时时都利害不通、是非不明、美丑不分,而是由于贪婪、利欲熏心而过分求之,甚至是有意为之。比如一些领导干部、公职人员,明知贪污受贿是触犯刑法的,是要面临牢狱之灾的,可就是经受不住金钱、美色、物欲的诱惑,从而违背良知、铤而走险、贪赃枉法,最终锒铛入狱。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就要明辨是非,知晓利害,更要做到趋利避害。君子不以水为镜,而以人为镜。以水为镜,只能照见自己的面容;以人为镜,则可以知晓吉凶。
47, 孔子很早就从颜回箪食瓢饮、安居陋巷的行为中判断出他有贤的品质。东汉时的薛勤也有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说法。可见,一个人是否具有兼济天下的才干品德,往往从小事细节中就能看出来。因此,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要想成大器,必须从点滴做起。
48, 刚正之气,即孟子所谓的浩然之气,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孟子公孙丑上》)。这种气必须与道和义配合,如果缺乏,就没有力量了。君子具备了充沛的浩然之气,就占据了道义的高地,加以出众的才能,便有能力践行理想,也有智慧使事业光耀千古,使生命熠熠生辉。
49, 自古以来,如何使用人才是治国理政的一门大学问。心胸狭隘、思想保守的人认为,人才必须要是自己熟悉的,或是自己统治范围内的,才敢放心使用。但是真正有大略的人,却敢于打破阶层、地域、血缘等的界限,不拘一格地广揽英才。历史上有很多因广揽英才而国富民强的成功范例,如战国后期的秦国、康乾时期的清王朝,也有不少自设囚笼、阻挠人才发挥作用的教训。我们党选拔和使用人才,从来都强调要坚持德才兼备、五湖四海的原则。今天,我们只有在各行各业大兴重视人才、爱护人才、相信人才、广揽人才、积极使用人才的风气,事业才能成功,国家才会实现大发展。
50, 君子对待善,就如同喜欢美好的容颜;对待恶,就如同厌恶不好的气味一样(是出自一种本能)。难道还能事到临头才考虑其是非善恶,然后再决定避开或接近它吗!
51,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基本道德原则。如何为仁?在孔子看来,孝悌为仁之本。一个人如能做到入则孝,出则悌,推而广之,则能达到泛爱众。正如古语所说百善孝为先,孝悌为仁的根本。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兄弟都不尊敬爱戴,还能指望他对别人会有什么仁爱之心、仁义之举吗?只有孝敬父母、友爱兄弟者,才有可能在社会上是个诚实可靠、乐于助人的人。我国还有一句古语: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论语》这段表述,或许可被看作是其理论依据。
52, 做人做事务求保持真性情,不能矫揉造作、曲意逢迎、利欲熏心。有的人做了善事,过于重视名声,通过种种手段如包装炒作来扬名,这也是君子所不取的。保持完美人格、健康心态,凡事注重耕耘,不问收获,往往自然会有好的收获,成就自己的美丽人生。
53, 花鸟知春光短暂,因此希望把自己最美丽的色彩和最悦耳的歌声奉献给天地自然。它们因自己的奉献而快乐无比。人活一世,立足天地之间,吸收万物精华,应当对人类和宇宙有所回馈。况且人生如同春光,转瞬即逝,活着的时候如果不能发一分光、添一分热,那就等于空在世上走了一趟,连花鸟的境界都比不上了。
54, 君子不接受空头不实的赞誉,不祈求非分虚妄的福气,不躲避为大义而献身。
55, 君子不因贫穷而忧闷,不因地位低下而焦心;不因人们的赞美而勤勉,也不因别人的非议而沮丧。他能够认定内我和外物的区别,能分清光荣和耻辱的界线。立身于不变易,这样才能够保持恒久。
56, 君子有两种耻辱:国家政治昏暗,个人却富贵,那是一种耻辱;国家政治清明,个人却贫贱,那也是一种耻辱。
57, 君子的精气元神、生命血脉存在于言语当中,其言语和实情的一致性是否经得起考察,则取决于德行。所以说言语是德行的外在表现,难以伪装。
58, 要想成为一名君子其实很简单,居家的时候孝敬长辈、友爱兄弟,在外的时候不贪求不义之财,无论做什么都光明正大、坦坦荡荡,这样就是一个君子了。清朝宰相张英曾以六尺巷佳话闻名乡里。其子张廷玉这里强调孝道、廉洁和坦荡光明是君子必备的品质,值得令人重视。只要做到这些,就能够远离各种错误言行,与低级趣味划清界限。
59, 如何对待自己的错误与成绩,又如何对待他人的错误与成绩,这是在工作中经常会碰到的事情。现实中,一些人面对个人或本团体的错误时,常采取文过饰非、一味掩盖或者重拿轻放的态度;对待自己的成绩,往往看得过重,不能做到淡然处之,毫无谦虚之意,满是骄矜之习。相反,对于其他同志的错误或与自己相左的意见,则斤斤计较,不容许有半点申辩或调和的可能。我们为人处世,做工作千事业,归根结底都得依靠集体的力量,任何只重视个人单打独斗、唱独角戏的想法都是十分错误的。那么怎样才能使集体的力量得到最大限度发挥呢?一是要严于律己,二是要宽以待人,这才是团结同志、做好工作的要义。
60, 只要是道义之所在,就不屈服于权势,不顾及自己的利益,即使整个国家的人都来反对他,也不改变自己的看法,珍惜生命却能坚持道义而不屈从,这就是士君子的勇敢。
61, 古代的君子,并不在意功绩是否在他手里完成,也不在意好的谋划是否由自己提出。他们所关心的,只是国家的忧患能得到分担,百姓的困难能够得到解决。
62, 孔子说:君子广泛学习文献典籍,并以礼仪约束自己,也就不会叛离大道了。
63, 君子居处平易以等待机遇,小人却冒险以谋求侥幸。
64, 古人推崇坦诚无私、谦虚谨慎的处世之道。君子行事,光明磊落,无须遮掩矫饰、虚张声势;同时对自己的才华、主张不过分去炫耀,过分炫耀易使自己陷入尴尬之地。三国时的杨修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65, 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有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君子不会因为环境的困窘而放弃修身,那么陋室也会因君子的厚德修养而变得馨香在外,流传四方。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也是这个道理。不过这种流芳,应尚是自然而然的,不应有刻意追求,甚至沽名钓誉的成分,否则就会成为假隐士。
66, 人们求索学问、实践真知,最不能落入浅尝辄止、一知半解,甚至半途而废的境地。求学也好,实践也好,一是要下苦功夫、硬功夫;二是要保持独立主见,任何时候都不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只有时时刻刻保持一种不满足的求知欲,保持一种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心态,保持一种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67, 身正而为后世范。若要成就匡扶天下、造福万民的大事业,首先要做到对自己、对身边人高标准、严要求。只有把自己近旁的一亩三分地料理得清爽有序,才能够把天下治理得和谐有序。古语云,不扫一屋,何以扫天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68, 所谓忠言逆耳,君子看重的是忠的道义,小人在乎的是逆的感受。所谓口蜜腹剑,君子警惕的是如剑般的隐患和伤害,小人喜欢的却是甜言蜜语的虚荣。君子时刻保持清醒,用理智控制情感,能看出言语背后的利害关系,小人则恰恰相反。我们要做君子,善于接受别人的意见和批评,吸取有益成分,不断进步;切不可学小人,沉溺在于爱听好话的情绪里,不分是非黑白,固步自封。
69, 不要与那些品行不正的小人结下仇怨,小人自然有他的冤家对头;不要去讨好、献媚君子,君子本来就不会因为私情而给予恩惠。
关于君子的名言警句摘抄『一』70, 君子役使支配物质,而不是被物质役使支配。
71, 君子、小人都能做到养晦,但他们养晦的目的迥然不同。君子韬光,是为了避免外界的干扰而尽可能地成长起来,以待时机大展宏图;小人隐忍,却是为了蓄积力量以泄私愤,将破坏力累积到最大限度。君子图善,小人图恶。历史上有太多美人、英雄遭嫉的故事,如楚怀王时期,魏国美女因太美而遭到王妃郑袖的忌害,惨遭劓刑;又如当时的屈原,因才华横溢、行为高蹈而遭人忌恨,被流放汉北、湖湘,最终自沉汩罗。拥有美丽与才能本身并没有错,但一定要有养晦的意识,收敛光芒,将其很好地保护起来,以待在适合的时机绽放。
72, 君子修养美德,并没有什么功利目的,不是为了在短时间内创获利益。君子提升道德、修养品性,是为了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这一过程是艰辛而漫长的,但只要一切发展都能纳入到良性的轨道,那么祥和的气氛便会慢慢形成,福气也就跟着自然而来了。
73, 君子、长者是人们所敬慕的人格典范,具有道德的向心力。这样的人温柔敦厚,友爱孝敬,勤心于工作而绝少夸夸其谈,接人待物谦逊慎微,让人如沐春风,倍感温馨和煦。受到君子之风的熏染,与之亲近的人都会变得彬彬有礼,社会风气也会由小及大,逐渐好转。来源于孔子,《论语》中便有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的名言。
74, 古人对著书立说十分看重。所谓立德、立功、立言,即能否发表出有益的见解,被看作是人生成功的重要标志之一。这里说的是,只有在确认学问确有坚实的积累,并且也确实有用于社会,才能发表自己的观点,不能随意、甚至不负责任地放言。其实孔子早就反复强调要讷于言,可见古人对发表现点的谨慎严肃。因此,我们在日常工作中,一定不能满足于夸夸其谈、空头论道,要十分重视自己的言行,既要做到谨言慎行,又要关注发表言论的作用与效果。
75, 君子是一种比较高的道德标准,是人人心向往之的人格典范。君子的境界虽然很难达到,但并不因此而降低标准,以迁就人们的惰性。同时,君子又善于表率和引领,就像教人射箭,拉满了弓却不射,让人感受到弓满如月的气势而自发生出学习和实践的欲望。也就是说,君子重视让人们自己去观察体会,激发他们追求进步的动力,但不会越俎代庖。这样,作为典范的君子,只要站在路的中央,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就可以感染有能力的人追随他了。
76, 是孔子答鲁国大臣季康子关于如何执政时说的。孔子反对季康子用杀人的办法打击罪恶,反对滥用刑罚威胁百姓,主张施行德政礼教、化民成俗,因而有子欲善而民善之说。孔子认为,领导者的道德示范作用是巨大的,所以他说: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君子道德风范的影响力,就像大风吹过草地,草随风倾倒一样,能够起到良好的引领和导向作用。
77, 君子的言论,深刻而精确,贴近实际而有条理,虽不是千篇一律却能够道理贯通一致。
78, 民众尤其是君子的个人命运应当与国家的命运一致:国昌,当贵;国难,当赴。逆世而为、深藏待贾,那是奸商的行为,而一个有良知的商人是不会发国难财的。不仅商人,一切有是非辨别力的君子,都不应国无道而贵,也不应国有道而贱。因为国无道意味着政权所遵奉的是违反道德的政治伦理。在这样的环境中如果能致富显贵,那只能靠牺牲品格,与歪风邪气同流合污而得来。反之,如果国有道而贱,要么是其人本身无道,要么只能说明缺乏起码的能力,这也不能算是真君子。
79, 孔子认为一个人不仅要内在品质良好,还要用文采去彰显它。孔子的弟子子贡曾打过一个比方,说失去毛色的虎豹的皮质,看起来和犬羊的并没什么分别,以说明文采和本质同样重要。而孔子所谓文,不仅指外在装饰,更强调用以规范行为的礼节、仪式,以使君子更具谦谦风度,表里如一。
80, 法令和制度是人制定的,同时需要大家共同来遵守。不仅制定法令制度需要知法懂法的人来执行,而且法令制度的权威也需要知法守法的人来维护。如果一部法令出台,没有人去遵守,就会出现有法不依,甚至法不责众的乱象。在荀子看来,一个崇尚礼法的社会,必须有像君子这样品行高尚的人来参与和维护,否则就会失去构建礼法社会的基本前提。因此荀子又说: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无君子,则法虽具,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矣。(《荀子君道》)由此可见君子在构建礼法社会中的重要性。
81, 事业兴衰,关键在人。国家兴盛必须重视人才,不仅应侧重对人才能力的考察,还要侧重对人才品德的考察。只有德才兼备的君子,才应该得到重用。那些奸佞之徒,一定要予以贬责。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之亲贤臣,远小人,此前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82, 君子对于一只昆虫、一只蚂蚁都不忍心伤害,对于一根线、一缕丝都容不得贪取。这样的品质可以为万物立命,为天地立心。
83, 对小人不以恶攻恶,反而能够从不憎恶他们的态度出发,积极地帮助他们改恶从善,才是不容易做到的。对有道德的人可以尊敬有加,但做到有礼有节、不卑不亢,也是不容易的。总之,无论是对小人,还是对君子采取什么样的态度,都是对自己人格和能力的考验。
84, 君子默默而行,小人夸夸而谈。为什么会这样呢?一是君子一心做事,无暇言说;小人懒于干事,只好以不停的言说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二是君子把观点和意见的陈述表达建立在实践基础上,而小人则会在毫无依据的前提下信口开河。显然,这两个方面都是要竭力杜绝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我们做人做事,特别强调言行一致,多千少说。
85, 言语对君子来说极其重要,说话并非易事。
86, 遭遇磨难,颠沛流离,固然属于人生的大不幸。但是古代的君子,却用这种磨难来检验其所学,因此磨难往往正是成就君子道德文章的重要助力。
87, 心底无私天地宽,法前无己公正在。这里强调君子的为官之道应是公正平等待人,为国家谋利益,为人民谋福祉,而不能怀私情、谋私利。对人对事不能搞帮帮派派,不能因远近亲疏不同而差别对待。
88, 鲍叔牙是一位君子。一个具有千乘的诸侯国,如果不以正当的方式赠送给他,他也不会接受。即便这样,也不可以用他治理朝政,因为他这个人,喜爱善良、憎恶邪恶已经到了过分的地步,见到一件邪恶的事,他就会终身不忘。
89, 君子如兰,两者都是生性淡雅宁静。兰花不会因为山谷空幽就心生厌烦寂寞,君子修身养性也不是为了名声势利。只有在内心做到从容淡定,才能抵御住外界种种的诱惑,专注在自己所要达成的目标上。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君子。
90, 君子处于高位,会造福一方;而小人处于高位,就会损伤百姓利益。为官,关系着千百万民众的切身利益,当身在其位,蓄谋其政;而不能沽名钓誉,更不该利用官位巧取豪夺,为自己谋利。这里强调的是要选品德优良的君子从政。只有像宋代政治家和文学家范仲淹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才能成为受百姓欢迎和爱戴的好官。
91, 君子以不能修身为耻,不以被人污谤为耻;以不守信为耻,不以不被人信任为耻;以自己无能为耻,不以不被人所任用为耻。所以君子不会被利誉所引诱,不会因诽毁而怯馁,遵循本性而行,端正其身,不为外在事物所动摇,这样才可谓是真正的君子。
92, (汪德钺研究儒家经典,)一定要将文字中包含的大义宗旨推求清楚,以确立正确的路径引领后学。这才是君子治学的目的。
93, 君子传道授业是以诲人不倦为责任和追求的,这就使君子天然扮演了一个为师者的角色。那么,如何才能做一个合格的老师?渊博的知识、正确的方法,这些自然都是不可或缺的,而要想更好地实现目标,必须要树立不容冒犯的师道尊严。当然,师道尊严不应该被理解为一种霸权,而应该视作师者所具有的健康正面的人格力量、品行尊严,对于学习者,应该是尊崇仿效的榜样,不能亵读。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也应该从中受到启发,用这个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给学子们树立起一座座巍峨的师道丰碑。
94, 君子和小人似乎总是在一起出现:有小人的存在,才能凸显出君子的品德;而君子又常会遭遇小人的算计。所以君子难为,他们坚持道义,在一个不公正的社会大环境中,会显得特立独行而容易成为异类,遭到小人的攻击。君子不去怨恨某个侮辱他的小人,而是针对社会整体的大环境,理性地思考如何扭转不公正的现状。君子能放下个人恩怨、针砭时弊,这也是君子比常人睿智的地方。
95, 大海所产的明珠,无论在何地都是宝贝。楚国虽然有人才,实际上也可以为晋国所用。雄韬伟略的君子,无论到哪都会被珍重,何必限制在本地呢? (整理)
96, 君子身处高位会造福世人,小人有权有势会危害百姓。
97, 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孟子。公孙丑上》)所谓浩然之气,需要用正义去培养它,一点不加伤害,它就会充满天地四方,无所不在,世间再没什么比它更大了。小人之气,只萦于一身,自满自得,不求培养,甚至会慢慢萎缩,世间再没什么比它更小的了。做人一定要学君子,要有大的气局。这也是修养心性的重要方面。
98, 司马牛问何谓君子?孔子说:君子不忧愁、不恐惧。司马牛又问:仅仅做到不忧愁、不恐惧,就可以成为君子了吗?孔子说:一个人如果能够做到自我反省没有愧疚,那还有什么可忧愁恐惧的呢?
99, 一个人若想进步,必须虚心接纳别人的意见,以人为镜。但以什么人为镜,是有讲究的。小人评判一件事的好坏,常常根据自己的私心私利,缺乏公正性;君子评判一件事的善恶,往往秉持正大光明的准则,不徇私情。若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就不能沉溺于小人的甜言蜜语,或是满足于君子不忍揭露的宽容海量,必须要勇于听诤言,勇于不断改正自己的错误。我们有可能被小人诽谤、诋毁,也可能被君子责备、批评,这都有利于我们发现自身的问题,自我改进。当然,不必以小人的忌恨为念,因为他可能是出自私利,而应当以君子的关切责备为镜,以正自己的言行。
100, 君子是什么样子呢?子夏这里说三变,形象地描绘走近君子所获得的步步深入的印象。首先,远望君子,能够感受到其所散发的凛然刚严的气息,等到真的与君子近距离接触,又发现君子可亲可近,令人如沐春风,乐与相交。只是,如果据此就认为君子能够轻易地与俗俯仰、和光同尘,那就大错特错了。君子虽然亲切温和,但是在原则问题上,是不会丧失立场、丢掉坚守的。子夏这里所言,是从观察者的角度说的,但是对于学君子、做君子,也有珍贵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