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禅语人生_佛家禅语网
1,⊙嫉妒别人的饮食和所有,白天和夜晚都得不到安宁。——《佛陀的格言》
2,⊙矫谓“在尘不染,随缘不变”,缘就是生活环境与条件,吃饭时吃饭,做事时做事,而这颗菩提心,既不为外境所转,不为六尘所染,也不再因周边的事物而生心动念。——耕云先生
3, 不是来早了,就是来迟了,世上哪有什么刚刚好。
4,⊙要做无底的垃圾桶,要学无尘的反射镜。(当代)圣严《108自在语》
5,⊙云何人心?谓思念利他。《大日经》卷一,住心品常助一切人生福生乐。《梵网经》卷下,心地戒品
6,⊙夫父子、夫妇、兄弟、家室、知识、奴婢,有五因缘,云何为五?一日怨家,二日债主,三日偿债,四日本愿,五日真友。《五苦章句经》
7,『大彻大悟的佛学智慧』只要具足三种因素,人们心中的烦恼就会不由自主地生起。哪三种呢?一、惑根未断;二、对境亲近;三、非理作意。凡夫人,从无始轮回以来心中的贪嗔痴烦恼毫无损害、完整无缺,这就是惑根未断;贪嗔痴的对境于面前出现,这就是对境亲近;于贪嗔痴的对境或起烦恼方面总是生起各种妄想,这就是非理作意。094
8,相比起黄河断流,长江的洪灾更是给肆意开采自然资源的人类敲响了警钟。
9,⊙清净无染是戒;知心不动,对境寂然是定;知心不动时,不生不动想,知心清净时,不生清净想,乃至善恶皆能分别,于中无染得自在者,即名为慧也。——《大珠禅师语录》卷上
10, 人一生走什么样的路,经历什么样的际遇,一半取决于自 己,一半取决于运气。虽然很难左右运气的那一半,但只要用好属于 自己的那一半,人生也就不会差到哪里去。
11,⊙若有破戒者,终不在僧数,譬如大海水,不共死尸宿。(古印度)龙树《大智度论》卷二十二
12,为什么要修观死亡无常呢?对于修行人来说,最大的障碍就是对今生今世的贪执,也是过于追求此生此世的名利。只有观修无常才能去掉这个贪执,断除对名利的过分追求。如果不断掉对此生此世的贪执,佛法的知识再丰富,修行的时间再长久,戒律守持得再清净,也谈不上是修行者。
13,⊙体力、脑力、精力、心力都不具可储存性,年轻时的体力并不能保存到老年使用,故体力、脑力、精力、心力充盛时要充分使用以培德积福,增智发慧;只要使用得当,不仅不会消竭,反而源源增长。
14,⊙若有众生于十恶业多修习故,感诸外物悉不具足。《业报差别经》
15,⊙众生虽迷,其业力不思议处,正是心力不思议处,亦是诸佛神通道力不思议处。《印光法师文钞·复范古农书》
16,⊙如果我们真正想要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静下心来,脚踏实地,摆脱速成心理,戒除急躁。具体可以参考以下几点:一、梳理情绪,掌控情绪。不要被急躁的心情牵着鼻子走,要了解每一种情绪的来龙去脉,然后将它们分门别类,这样才能让内心纷杂的念头安定下来。二、收敛自己的心,不要四处贪求,为了得不到的东西烦恼。三、专注眼前。别想太多,试着用心留意此时此刻的呼吸,顺着它的节奏,让杂念在一呼一吸间逐渐沉淀。四、明确最根本的目标,制订计划,细分步骤,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循序渐进地达到目标。
17,⊙实则能将平常人爱身爱家之心推之一乡一国,即菩提心;但此心仍是自我之贪痴所起,有所爱执心则不平,不平则不能安然,如能将此心开放至无际,尽虚空众生界皆等于一家一乡,即是大悲菩提心矣。故菩提心非自外求,但将吾人本有之心扩充之而已。(民国)太虚《四十二章经讲录》
18,⊙藉婆衫子拜婆年,礼数周旋已十分。竹影扫阶尘不动,月轮穿沼水无痕。——大川禅师
19,⊙禅宗充分地发扬了佛教的解脱说,它要我们当下放下、无分别,凡夫就是佛,娑婆世界就是净土,在繁忙的人生中就能实现最大的自在。——明海
20,痴迷的感情,会使心地黑暗;以智慧点亮心光,就能去除种种痴暗。
21,若以负面的心态去看世界,那么你所看到的世界是灰暗、不光明的;若以正面的心态去看世界,那么你所看到的世界是真实、且光明的。
22,⊙心能平等,名之为理;理照能明,名之为心;心理平等,名之为佛。——《楞伽师资记》
23,人们喜欢向外追求幸福,这样得到的只能是幸福的幻象,稍纵即逝,因为外在的东西是变化无常的。
24,⊙尽对朋友说些无用的甜言蜜语,智者知道这种人是只说不做的。《经集》第二品,第三章《羞耻经》
25,鸟要有巢,人要有家,如果夫妻子女各居一方,何来天伦之乐?
26,人人若能以“慈忍”施行于家庭和一切众生,人间便会散发“透彻之爱”的光芒。
27,⊙若知唯识现,离于心所得,分别不现前,亦不住其性。是时攀援离,寂然心正受。《大乘密严经》卷上,妙身生品
28,学佛的意义,是依靠佛法的智慧,了解众生的苦.难;依靠佛法的爱心,帮助和服务众生。有了智慧,我们才能对众生的苦难有切身体会;有了爱心,我们才会发自内心地帮助和服务众生。所以我们应该在通达佛法道理的同时,对众生生起强烈的慈悲;在提高修行境界的同时,对万事万物生起缘生缘灭、无我空性的见地。
29,古人用功,首先是叫你直下承当,然后再讲其他的事。直下承当我就是佛,然后以佛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看自己是不是佛?不是佛,赶快修!不像佛,赶快修!
30,⊙勤行布施,心无吝惜:象马七珍、国城妻子、奴婢仆从、头目脑髓、身肉手足,不惜躯命。《法华经》卷四,提婆达多品
31,⊙以波罗蜜船,于生死流中不厌生死,不取涅槃,不住中流,而渡众生达于彼岸,无有休息。虽于无量无数劫中常勤精进,修菩萨行,教化众生,未曾分别劫数长短。“四十华严”卷二十五
32,⊙心志若能守持于道,必能精深博大;否则,即使透彻千经万论,亦如空花水月,一事无成。三心二意无定性,四处徘徊不专精,尽管条条道路通长安,却永远无法到达终点!
33, 所谓“知识分子”,应该是指那些有知有识之人。知的本意 是知道,知道什么?知道常识。识的本意是见识,见识是什么?是新 思想新发现。纵观当下中国,有几个人配得上知识分子这个称号呢? 一些所谓的知识分子,或许知道某些常识,但不一定有见识;另一些 所谓的知识分子,或许自认有见识,但是不是能和“新”挂上钩,是 不是拾人牙慧,他们自己其实最清楚。
34,⊙有一乘道,净众生,离忧悲恼苦,得真如法,所谓四念处。《杂阿含经》卷十九,第535经
35,人生的幸福没有准则。能关心别人、爱护别人者,即是福中之福人。
36,无畏布施:无畏布施并不只是解救生命,而且能生起对生命的爱心。对生命生起爱心而解救生命,才是真正的无畏布施。如果具备慈悲心的前提下,能做到长期吃素,这是最好的无畏布施。大宝法王说:“最好的放生就是做到吃素。”放生其实就是无畏布施。
37,痛苦之中蕴涵着一种力,而且痛苦是一笔财富。
38,醒觉的一念间,就如烛光照亮禅房的瞬间,所有的黑暗和污浊都被一扫而光,只剩下满目佛光摇曳,光明与温暖早已等待有缘人很久。
39,⊙慈悲是佛道之根本,慈爱众生并给与快乐,称为慈;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其苦,称为悲。二者合称为慈悲。有慈悲心的人,才能普度众生,才能成佛;佛说,自作善恶,自受其报。
40,⊙昔日赵州少谦光,不出山门迎赵王;怎似金山无量相,大干世界一禅床。——佛印
41,人一旦生活在忧愁惶恐中,就很容易丧失自信心而陷入怯懦与逃避的深渊。
42,人生这段路并不长,但却不好走,因此必须步步谨慎,切莫迷了路,走错了方向。
43,⊙身一切善行,口一切善行,意一切善行,是名成就威仪行。《舍利弗阿毗昙论·非问分禅品》
44,⊙人生聚散如云,世事如梦,流转势速如电,此身不实如芭蕉。此三世诸佛入理之门。——《憨山老人梦游全集》
45,⊙ 春秋时期鲁国人仲由,字子路、季路,乃是孔子的得意弟子,其为人 性格直率勇敢,最重要的是对父母十分孝顺。由于早年家中贫穷,仲由便 常常去采野菜做自己的饭食,然而,他却从百里之外背米回家,用以侍奉 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 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宴席,他常常怀 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
46,⊙ 可是在现实中,偏偏有人私心太重,贪婪成性。这样的人不会施舍钱 财、救助他人,同样,如果他遭遇到困境,也不会得到他人的布施和援 助。因此,为了让人生更从容、美好,我们也要正确地看待钱财,取舍 有道。
47,死掉过去的烦恼心,生出今日解脱的境界。
48,⊙无明亦缘非理作意。《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卷上
49,有多少时间,就要走多少路、做多少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