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情感的句子_经典语录


知己之问没有秘密。我们不需说出内心的不安和困惑,也不需反复思量如何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我们不需强行剖开心底最深的伤疤,也不需刻意隐瞒。只要一个眼神,他们就会了解,只要一个叹息,他们就会明白。

知己之间不需要花言巧语,可以无话不谈;知己之间不需要悉心装扮,可以素颜以对。他能够接受我们的瑕疵,能够接受我们平日里不会对其他人展示的一面。

知己之间没有占有,只有牵肠挂肚;没有要求,只有默默奉献。

知己,或许永远不会介入我们的生活,只是在一个角落静静地守候着属于我们的那片天空。他们不会与我们整日相伴,却会在我们需要时,聆听我们的心声,慰藉我们的失意,开解我们,抚慰我们。

知己会给我们一种长久的感动,有他在,便会产生一种“天地之间有一人与我相伴足矣”的情感。即使相隔干山万水,甚至永不再见,那份理解,那份信任,仍然会绵延不息地存在于我们心中。

心存知己,便不再孤单。

初春到来,一场又一场春雪降临在这座城市里。雪花片片飘落,静静地,无声无息。

天空中的雪花纷纷而下,像是积攒了多年的情怀,一并从盒子中倒出,洋洋洒洒,写在地上,不止几千万文字。它写满大街小巷,有灰心也有希望。由多年来的情感融化,点滴中包含着已逝去的年华。衰退的黑暗和未到的光明,音乐在词藻中浮现,像海市蜃楼般美丽,时而清晰,时而迷蒙。

满城风雪的日子,满城的思绪飞扬。伴着雪花飞舞,像梦一般轻美,像玉一般易碎,像水晶一般清澈,像海一样起伏不定。只为这一场雪又引发了太多的回忆,太多的曾经,太多太多。冰封的往事也暂时化开,此刻的寒冷,片刻的宁静。

雪,蒙蒙地飘散,像一场迷离的雾。独立在雪中,竟模糊了自己的样子。

雪轻盈地飞舞,在天空中不断变换着身姿,最后终究是落在地上,归了尘土。地上积起了薄薄的一层,一旦有人走过,就会沾在鞋底,最后变成泥水,印在干燥的走廊地面,印在每家门前的擦鞋布上,除此之外,留不下什么。

雪渐渐地大了,风渐渐地猛了。窗上结了冰,屋里的人看不清窗外,窗外的人看不清屋里。屋里屋外,被隔成了两个完全封闭的世界。唯一能穿过的,就是那并不十分明亮的光。

玻璃上贴的,像是窗花;枝头上积的,像是梨花。站在街上,风划过脸,带来的只有冰凉的感觉,雪花落在脸上,然后悄悄地化开,没有刀割般的疼痛。

咖啡色的天空,苦苦的,撒上洁白的伴侣,便散发出一丝浓香。幽幽地入梦,入境,抛却真实的世界,是天堂,在远方。有谁,在空中轻轻歌唱?

乐观的人在雪中畅想美好的未来,心怀喜悦,欣赏。

那一片片雪花洁白无瑕,所到之处都恍如盛开着白色的花朵一般。好一幅“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的景象,只是“不知园里树,若个是真梅”。

其实,真花如何,假花又如何?

花会开,也会谢,雪会堆积,也会融化。既然都不是永恒的,那么当我们赏雪赏花时,只要心中充满了祥和,宁静、安闲、美妙的心境,又何必去在意它究竟是什么?

花的存在丰富了人类的精神世界,同时也诠释了特殊的意义。

花可以象征一片净土,它的清净,柔软、美丽、芬芳还可以被用来代表虔诚的心。

在佛教中有一个关于释迦牟尼拈花示众的传说,有人猜测,佛祖也许突然由花想到一种“参悟”的法门,于是拈花一朵,想以此测试弟子中是否有人能够领悟其中的深意。当他看到摩诃迦叶的微笑时,知道迦叶懂了自己心中所思,于是将“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法门传给了迦叶,由迦叶开创了禅宗这一宗派。

至此,人们提及“拈花微笑”,便意味着两层境界:一是对禅理有了透彻的理解,正如迦叶参透了拈花之意,并创立了禅宗;二是心神领会,心意相通,正如迦叶从佛祖的一个动作中领会到禅意,而佛祖从迦叶的一个微笑中便知晓他已领悟。

拈花微笑其实是一种境界。当一个人站在~处,拈花不语,静看世间一切时,那种心境便是超然于世的,这种心境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而当另一个人领会了他的心境,便是我们常说的心心相印,心有灵犀一点通了。

花与禅,总是有着密切的联系。

花中透着一种禅定。年复一年,它们静静地开了,又静静地谢了,从未在意过人们的眼光,也从未在意过人们的评价。虽然它们的生命短暂而脆弱,它们却在短暂的生命中看透了世间的沧桑。

花中透着一种精进。世间的沧桑并没有让它们心生倦意。次年再展容颜时,它们仍然用最美的容颜面对着人们,仍然释放着沁人心脾的芳香,并在死后化作养料,融入土壤,滋润其他的植物。

花中透着一种布施。无论人们怎样对待它们,它们都从不吝啬地向人们展现美好,而不要求获得怎样的关照。即使人们将它们摘下,待到美艳尽失后再弃之污浊之地,它们也仍然保持从容。

花中映着一种世界。每一种花有它固定的开放时节和地域,它们会安安静静地待在自己的小天地,不会侵犯其他植物的生存空问,也不会任性地为了看一眼不同时节的景色,绽放在不适宜的时节。

花中透着一种忍辱。在绽放之前,必定要在泥土中忍受寂寞和冷清,黑暗和潮湿。待到绽放之时,还要承受风霜雨雪的侵袭,承受飞虫的打扰。

花中透着一种般若。世上有万千种花,每一种花都有它们自己的魅力和芬芳,每一种花都有它们自己的智慧,这种智慧让它们在自然界中安然地生存下来。

花中所表露的禅意,是自然的,是质朴的。从花中,我们看到了这个世界,领悟到了人生的点滴。

世界对着它的爱人,把它浩瀚的面具摘下了。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山果包含着春夏秋冬的时间,那是树的情感,树的经历的缩影。一棵树的一生,就这样浓缩在了小小的山果里,看得清楚、明白。

草虫鸣叫着草树云天的风韵,那是它的情感,它对世界的爱恋。一只虫的一生,就这样浓缩在了声声的呜叫里,听得豁达,开朗。

灯光映射出爱恨悲欢的气息,那是人的情感,人生沧桑的映照。一个人的一生,就这样浓缩在了缕缕的灯光里,照得通透,漂亮。

山果,虫鸣、灯光,还有一切的基调——大自然中的雨。雨代表着这一切的基调,是它敲打着山果,是它淋湿了草虫,于是,人的心境,也浸泡在其中了。

山果落地,并非悄然的;草虫呜叫,亦非安静的;灯烛燃烧,也非寂寞的。声音震撼了诗人的心灵,诗人就能发出心底深处的声音。这声音正如这些声音一样细微。

时光流转,岁月蹉跎,时间在世界的浩瀚里前行,世界却对着它的爱人,轻轻地揭下了它浩瀚的面具,把那浩瀚放在了微小的世界万物中,还有相应的真相。

时光流转,就这样凝在了世间万物中,连同它的浩瀚。

佛教讲究灭寂的概念,是要求人自行从心中根除七情六欲,叫作“无生”。如果真能做到,便不仅能够根除死亡衰老的痛苦和悲哀,其余一切的人生苦恼也都不见了。但这仅仅是理想上的乌托邦。世界的进程是无可抗拒的,宗教却能够使人更加愉悦地参与到世界中去。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世界的浩瀚,只是一层面具。面具下,就是世界的本质。

世人匆匆走过的戏台,只是世界早巳为我们安排好的,若是没有观看,便无法感知世界的真相。

世界其实早已细微地凝在每一个角落里,以无声的方式向我们展示着浩瀚面具下的真相。那细细的时光之线,随着时间的前进而前进,成长、成熟、更新。这才是世界的本质。

山果随着时间的前进而渐渐成熟,树竭尽心力,于是便成功了。世界给予它浩瀚的一部分,还有相应的真相。雨随着时间的前进而渐渐结束,云挥洒生命,于是便清爽了。世界给予它的浩瀚,沁入大地。草虫随着时间的前进而渐渐消亡,它只能奋力歌唱。人随着时间的前进而渐渐老去,他只能欣然而安。

时光流转啊,在世间万物里静静地展示着,静静地前行着。

年华易逝,人生易老。岁月会流走,往事会远逝。

我们在生活中受到的伤害总像一道道伤口,就算愈合了,也会在某个寂寞孤单的时刻隐隐作痛。然而,即使如此,明天的太阳也会照常升起,明天的海潮也会照常起落汹涌。

过去的一旦过去,就只能在回忆中重温旧梦。也许是感动,也许是感伤,也许是心酸,也许是喜悦。无论如何,那些永不再见却依然怀念的人,那些去了不再回转的时光,都只能留在心间,成为内心的牵挂。

让过去过去,让未来到来。

一个个年轻的生命日渐走向衰老,一片片绿绿的树叶日渐变得枯黄,我们纵使有再多的不舍,也留不住时间的脚步。面对过去,无论是幸福的还是不幸的,我们都应该心存感激。面对未来,无论是预料之中的,还是意料之外的,我们都应该加倍珍惜。

时光匆匆,岁月匆匆,人生匆匆……莫要在拥有时不懂得珍惜,直到懂得珍惜之时,才发现自己已经一无所有。

菩提,是“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槃之智慧”。意译为“觉”,“智”、“道”。

明镜,协助佛与众生感应的中介。《资持记》中记有:“坐禅之处,多悬明镜,以助心行。”

世人常将“菩提”与“菩提树”,“明镜”与“明镜台”混为一谈,却忽略了“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菩提与明镜都非实物,树与台却皆是。若是将菩提看作树,将明镜看作台,便失了本意。

虽然当年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静坐七天七夜后觉悟,令菩提树成为了佛教的圣树,但是树终究是树,是有形有体之物,不能与觉悟相提并论。

世界上万物都不是永恒的,总有一天,或破灭,或毁坏,或消亡。万物皆是虚妄,随时会因外界的种种原因而生,也随时会因外界的种种原因而灭,只有觉悟,一旦生,便持续一生,不会受外界掌控。

觉悟由心而生。人能否觉悟,取决于心中是否有挂碍,有尘埃。若是对世界万物表象有所向住,便会有烦恼,有贪念,有痴念,有执念,便无法明心见性,真正地得到自在。

佛日:“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说明若是心中有妄想,有执着,便会与觉悟擦肩而过,若是心中放下,无所住,无所念,便可达到无心无尘的境界,也就离觉悟更近了一步。

觉悟的过程,是一种放下的过程。放下,心就静了,心静了,便容易悟了。

世界上万物都不是永恒的,总有一天,或破灭,或毁坏,或消亡。万物皆是虚妄,随时会因外界的种种原因而生,也随时会因外界的种种原因而灭,只有觉悟,一旦生,便持续一生,不会受外界掌控。

觉悟由心而生。人能否觉悟,取决于心中是否有挂碍,有尘埃。若是对世界万物表象有所向住,便会有烦恼,有贪念,有痴念,有执念,便无法明心见性,真正地得到自在。

佛日:“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说明若是心中有妄想,有执着,便会与觉悟擦肩而过,若是心中放下,无所住,无所念,便可达到无心无尘的境界,也就离觉悟更近了一步。

觉悟的过程,是一种放下的过程。放下,心就静了,心静了,便容易悟了。

人类的自性是圆满的,是清净的,一旦产生了妄念,清净的自性就会受到干扰。人若能被自性主宰,所生之念便不再是妄念。

该来的总会来,该去的总会去,当妄念产生时,不要强求,不要刻意,不要试图消灭它,而要让它自生自灭。

妄念有时产生得令人不知不觉,一些人得知自己产生了妄念,便用各种方式强行压制它,却不知勉强自己熄灭妄念的方式也是一种妄念。有时,还会使这种妄念更加根深蒂固。

一切妄念都是幻想,当我们知道那只是幻想时,它便不会再对我们产生任何作用了。幻想会在我们的关注中越来越强大,越来越清晰,也会在我们不理会它时越来越虚弱,最后悄然离去。

“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一旦幻想走了,我们就不要再去纠结它是如何产生的,或者如何逝去的。因为一旦我们再次想起它,它就又会出现了。所有方法都是幻想,去除幻想的方法也是幻想。

有些一直困扰着我们心情的痛苦,正是因为我们一直没有放下,一直惦记着,并且经常拿出来细数,才会久久不肯退去。于无了知,不辨真实。有些事,过去了便不要一再回顾,有些人,离开了就不要想念,否则,好不容易熄灭的火堆便会再次被点燃,好不容易填平的沟壑便会再次被挖开。

发生了,就不要太执着,太同执,否则只会让事情越来越复杂;过去了,就不要再纠结,再追问,不然只是在自寻烦恼。认清这点,妄念便会自行退散了。

“人生苦短”,一个人有一个人的理解。有些人认为,人生苦于它的短暂;有些人认为,人生的苦是短暂的。

俗话说,时不我待,时间不会为任何人作任何停留,于是我们不停地错过,错过了晨曦,错过了夕阳,错过了明月,错过了对家人说一句“我想你”,错过了对好友说一句“谢谢你”,错过了对爱人说一句“我爱你”。

有些人时常抱怨生活中苦事太多,乐事太少,却没有发现,正是自己的刻意回避或忽略,才没有发现它们的光辉。

世上很多事真的无法被预知,于是很多事情就在我们意想不到之时发生了,很多人就在我们意料之外消失了,很多事情前一秒还真实地发生在我们面前,下一秒已经时过境迁。

有太多人不断追逐无休止的物质,不断在寻烦恼中浮躁,一眨眼生命之路忽然到了尽头。

有些人常常把“年轻时努力奋斗,老了以后再好好享受”之类的话挂在嘴边,却忽略了我们都是“今日不知明日事”的平凡人,我们都不能保证自己会在明天遇到什么事情。倘若此时不及时行乐,你又焉知下一秒的自己是否还存活?

每一天,每个城市中都在发生着无数的意外。一场地震让无数生命刹那间殒灭,一场海啸让无数生命顷刻间消失不见,一次爆炸让无数生命在瞬间灰飞烟灭……若是把享乐全部寄托在年老之后,若是有一天,意外降临在自己身上,岂不是遗憾终生?

既然知道人生苦短,生命无常,又何必把所有的事情都挤在一天做完?又何必放弃生活中美好的瞬间?又何必不给自己留任何享乐的机会?

让我们保持一份乐观,洒脱、豁达的心态,努力让自己的今天活得更精彩。让我们活在当下,多给自己留点时间和空间,及时享乐,别等到老了以后才后悔过去没有抓紧时间,到头来有了时间,却有心无力。

豁达是人一生中追求至高至远所持的心境,拥有豁达的胸怀,便可以宠辱无惊,去留无意,便能够在人生中享受到无限的美好和乐趣。

豁达的人总是健康的,坦荡的、开朗的,他们从不会为生活中的琐事而困扰,他们的胸怀好像宽阔的江河,一心向着更广阔的大海奔去。正因为拥有如此宽广的胸怀,他们才不会羡慕虚荣,才能够真诚地称赞别人,才能够不为别人的挑衅所动。

豁达的人拥有惊人的承受力,他们即使经历干百次失败也不会沮丧,即使受到中伤和陷害也不会害怕。

豁达的人是大度的,他们不会在听到逆耳的忠言时唇齿相讥,也不会在听到谗言诽谤时勃然大怒。在他们面前,我们无须担心自己因说错话而遭到训斥,也无须担心自己因做错一件事而惴惴不安。

豁达的人心中一直充满阳光,无论何时,他们都能笑看人生中的起落,成败。他们不但能让自己变得阳光,还能用这种能量影响身边的人,让自己愉悦,让朋友安心,让亲人踏实。

豁达,便是能够微笑面对坎坷不平的人生,便是能够用宽阔的胸怀对待过去和现在。豁达的人永远不会对过去已发生的事耿耿于怀,也不会对正在发生的事斤斤计较;豁达的人永远不会陷入任何猜疑,也不会陷入世事纷争而不能自拔。

做一个豁达之人,别再患得患失,别再自私自利,别再小肚鸡肠,别再鼠目寸光,别再爱慕虚荣,别再奴颜婢膝。

做一个豁达之人,学会淡泊名利,宠辱不惊,不计得失,有情有义,学会宽宏大量,学会光明磊落,学会表里如一。

做一个豁达之人,让生活中少一些负累,多一些快乐。

人生就像一道盛宴,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人生需要随时面临各种考验,也许贫穷,也许富贵;也许浪漫,也许风流;也许获得意外之财,也许突然失去一切;也许一帆风顺突然困难重重,也许一路坎坷突然畅通无阻。

当我们面对这些考验时,我们会兴奋,会激动,会悲伤,会失落,虽然这些心情都会随着时间渐渐变淡,然而当事情刚刚发生时,却很少有人能够控制自己不产生这些心情。

说到底,每个人都逃不了化为尘土一捧,青烟一缕的命运,纵使生前经历了再多的喜怒和悲欢,到头来也不会留下什么。如此说来,光耀一世或苍凉一生又有什么区别?

生活经常让我们感到种种压力,我们可以选择逃避,暂时远离那些让我们沉重的东西,远离这个让我们感到沉重的世界,然而逃避只能是暂时的,一旦再次触碰到导致压力产生的因素,之前那些感觉又会回来,而且巨大的反差会让我们感觉更加沉重。

我们可以选择接受,或快乐地主动接受,或抱怨地被动接受。

与其抱怨被动地接受,让心里不情不愿,不甘不满,不如保持一个乐观的心态,用一颗平常的心坦然接受。

得之淡然,失之泰然。把名利,金钱等外物看得太重的人,刻意去追求某些生活的人,心里总会感到非常累;懂得遗忘,淡定面对一切的人,心里总会感到许多快乐。

用一颗平常心,淡看云卷云舒,笑看花开花落,心情便会永远明朗,每一天也都会充满阳光和希望。

想要做到泰然处之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即使是许多自感对佛法有相当造诣的人,也未必做得到。

《大智度论》里写道:“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四顺四违,能鼓动物情。”所以,利、衰、毁、誉、称、讥、苦、乐是为“八风”,它们是人生成败和得失的总和。

喜爱利禄,被称颂和赞美,讨厌衰败、嘲笑和讥讽,会因诋毁而大怒,会因赞誉而欣喜,这些都是普通人会表现出的自然反应。

无论是陶醉在快乐里,还是沉浸在悲伤中;无论是在称赞中感到飘飘然,还是在讥讽诋毁中感到愤怒;无论是在顺境中得意忘形,还是在逆境中忧戚于心,都是人之常情。

谁人能以心转物而不以物转心,置于“八风”之中而不动?除了佛陀,便无他人。

有些修佛之人知晓其理,便刻意模仿佛陀之言之行,并以为这样便是不为“八风”而动,却不知这种只求理解,不真修实行的行为确是无用。远观他人之事时泰然处之,事不关己时淡然笑之,一旦事关己身,就无法安定心神,与那些未修佛法之人无异了。

佛陀之态,是为淡定。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为淡定,“胜不骄,败不馁”是为淡定,“从容不迫,气定神闲”是为淡定,“静若处子,动若脱兔”是为淡定。

淡定是一种境界,一种勇气,一种风度,一种修养,也是一种力量。淡定之人遇事沉稳,又带着积极果断;处事老练,却又重视有加;得到期望之物,不会欣喜若狂,失去心爱之物,也不会愤愤不平。

所有的经历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化,曾经被我们当作生命之中不能承受的重量,几年之后也都会轻如鸿毛。我们无法改变过去,一如我们无法预知未来,我们唯一能够把握的只有此时此刻。

『1』,⊙做历史有两方面,一方面是科学严格的评判史料,一方面是艺术大胆的想像力。《胡适的日记》胡适的名言警句大全『一』『2』,⊙我是一个爱自由的人虽然别人..

一品经典语录『一』1,曾经拥有的,不要忘记;不能得到的,更要珍惜;属于自己的,不要放弃;已经失去的,留作回忆。-一些过往,可以浅印在心头;一些遗忘,可以..

『老妈的话』还是老妈说的话最经典,她说:你们这代人呐,就是活的太明白了,所以什么都得不到。我们当年什么都糊里糊涂,该结婚结婚,该工作工作,现在什么都有..

1,我是喜欢你,从高中到现在没有变过的喜欢你,可是我敢把这份喜欢你的感情大胆的说出来让你知道,那是因为你一直都是一个人,身边没有出现过其他的女生,你让我..

1,面对死亡,幸福是活着;面对饥饿,幸福是吃饱;面对寒冷,幸福是温暖;面对贫困,幸福是富裕,面对孤独,幸福是拥抱;面对冷漠,幸福是微笑;面对欺骗,幸福是..

1,过年时,人们为了享用团圆餐而残杀各种生命,食用活海鲜,这真是令人悲痛。恳请大家,不要将过年的快乐建立在动物的痛苦之上!你所得到的只是一顿饭的温饱,可..

一品经典语录『一』1,有些事,不想发生,却不得不接受;有些东西,不想了解,却不得不学习;有些人,不能失去,却不得不放手。2,当你觉得累,不是因为路上坎坷太..

1,『幸福靠自己』“没人能带给你幸福,除了你自己。”2,『心理解答:梦见蟒蛇』会受到鳄鱼或其它爬行动物的伤害。梦见与蟒蛇发生对峙,最后躲开了,预示能从敌人..

关于语录大全

语录大全网为您提供最新的情感语录信息平台,关于情感的句子_经典语录让您快速了解语录大全学习相关,感谢您选择情感语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