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学习十八大精神心得体会范文:加强党理论创新
格言网精心整理了“学习十八大精神心得体会范文:加强党理论创新”,望给大家带来帮助!更多学习十九大心得体会,学习十九大精神心得体会,十九大学习心得体会,十九大精神学习心得体会等,请关十九大心得体会栏目!
十八大报告科学地总结了过去5年的工作和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以来基本经验,深刻阐明了我们党在新世纪坚持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实现什么奋斗目标等重大问题,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全面部署,是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世纪新阶段继续奋勇前进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
报告全面系统总结基本经验,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对于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具有长远的指导作用。“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则是十八大的灵魂。是我们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确立“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的重要指导地位,是十八大的一个历史性贡献。
第一部分 结合我们城镇化建设,谈谈学习体会。
一、“四化”同步——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强调了四化之间的三个关系。一是从原来的“三化”发展为“四化”,城镇化建设在理论上更充实,二是城镇化发展的模式更加丰富;各地区可以根据自己的产业优势、资源优势、科学技术优势和区位优势,选择城镇化发展模式;从单一的城镇化模式,向多元的城镇化模式转型。三是更加明确了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关系,同时也可以说明农业现代化形成的各类产业也可以推动城镇化发展的动力。这点对我们这个内需型农业城市,积极调整经济结构,建设生态经济功能区,建设城镇化有现实意义。
二、对城镇化建设有了更高的要求。十八大报告提出“五位一体”——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面对环境污染、人口流动、资源枯竭等问题,提出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四个要求。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为我们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生态文明引领城镇化建设,建设宜居宜游的生态城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是我们城镇化建设中应该遵循的原则。
三、对城镇化建设的决策和政策制定有新要求。十八大报告提出实行党代会代表提案制,同时提出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是权力正确运行的重要保证。这些新要求提出,对城镇化的决策和政策制定的信息渠道多样化、程序过程公开化上有更高的要求,必然产生重要影响。
四、城镇化建设的保障体系更加完备。******指出,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这些要求有效解决城镇化建设农民向城市流动,在城市就业、生活、教育和社会保障,均衡享受公共资源服务,有效解决“半”城镇化、不完全城镇化的疑难问题提出思路和具体措施,为加快城镇化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有效解决城镇化建设的瓶颈问题提供了思路。
五、在农村中建设城镇化有了新的发展契机。十八大提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这些观点提出,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具体思路和措施,同时也为我们小城镇建设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国家将会出台更多的惠农政策,继续加大农村设施、农民住宅条件的建设,对县城为中心相关周围重点集镇和中心村建设加大投资力度。
六、城镇化建设的任务艰巨。由“建设”到“建成” 小康社会和“两个翻一番”是总体目标,分解到我们城镇化建设上,目标任务非常艰巨。目前我市的城镇化率是37%,全国城镇化平均水平是51.3%。到2024年时期,我国的城镇化平均水平可能要达到60%以上,我市城镇化可能要达到50%。我市与全国水平,有一定差距。根据外国城镇化建设的经验,城镇化率35%到65%之间的城镇化发展比较快,是一个快速上升时期。城镇化率65%到75%就比较慢是一个缓慢过程。到2050年我们全国的城镇化率要达到75%。咋样跟上全国速度、缩小差距,我们搞城镇化建设,使命光荣,任务艰巨。
第二部分 学习十八大报告,目的就是要把精神落实到工作上。
2024年,我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以完善监管机制,规范建设行为,强化监督执法,注重创优治劣,促进质量安全管理水平提高为工作目标,认真抓好工程质量安全管理的保障体系建设、体制机制建设、监管队伍建设和质量责任制建设,推进我市建设工程质量水平稳步持续提升。
一、进一步加强质量安全监机构和队伍建设,提高质量安全监管水平
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全市各级质量安全监督机构建设,落实质量监管制度,充实质量监管力量,加大质量监管人员培训学习力度,提高监管人员素质能力、法制理念和执法水平。
二、规范各方主体质量安全行为,落实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
强化工程参建各方特别是建设单位的质量责任,落实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一是监督检查执行国家有关工程建设基本程序的情况。严肃查处无证施工的行为,白图施工行为。二是监督检查工程建设参建各方的资质及责任人的资格和行为是否符合有关要求。三是监督检查参建各方对工程验收规范和标准的执行情况,特别是严格监督国家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标准的执行情况。四是监督检查参建各方及其责任人的责任落实情况。通过检查责任人对工程有关质量技术文件的签署情况并确认相关资料,有效落实责任;通过随机抽查检查方式和各类大检查活动,重点抽查参建各方的质量安全行为、工程实体质量和安全防护等情况,对发现的问题,采取责成责任单位立即或限期整改、给予责任单位书面警告、约谈责任单位相关负责人、通报批评或记录其不良行为等相关措施,不断增强监督执法的威慑力,促使各方主体质量行为逐步趋于规范。
三、积极开展消除安全防护普遍性问题、质量突出问题治理和施工现场综合管理。
深入开展质量突出问题治理,消除安全防护普遍性问题治理,有针对性地研究制定解决措施,并在监督抽查工作中重点检查,避免同类问题的反复出现。加强对施工现场综合管理情况的监管及指导工作,从完善质量安全体系、落实各方质量安全管理责任、采取有效质量安全控制措施入手,以规范化管理引导企业提高质量安全管理水平,为工程质量安全提供基础保障。
四、突出重点,加大市重点项目、保障性住房的监管力度。
五、创新监管模式,巩固完善增强质量安全奖罚机制。
一是大力推进工程质量创优活动,继续实施精品工程战略,实施创优目标计划管理制度,要求参建单位在工程开工前提报创优目标和相关措施,积极引导企业争先创优,使创优工程成为执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质量通病治理、施工现场综合管理样板工程。通过创优活动,促使建筑业企业加强内部管理,落实工作责任,提高综合素质。二是在继续做好以“抽查、抽检、抽测”监督工作的基础上,建立与市场监管要求和质量监督职能相适应的质量监管模式。建立日常监督检查、大检查、质量验收、监督巡查、监督抽测、监督抽检结合的监督模式,实现对工程实体质量、建设各方质量行为及人员工作质量的监管。三是要针对项目特点和质量管理水平,实施差别化监管,强化“市场”与“现场”的联动,提高监管效能。加强监督抽查和巡查,注重把关键环节抽查和随机巡查有机结合起来,把质量安全保证体系的建立运行和必要的行政处罚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监督工作效能和水平,努力实现全过程、全方位、全覆盖的质量安全监督。四是加强对强制性标准、质量安全行为的监督,及时查处不良行为。五是加大执法力度,及时查处安全事故和较大质量事故,确立必要的处罚标准,全面地在建设系统网站曝光。六是继续巩固企业的奖惩与招投标、企业晋升等级、企业评奖等有机结合起来,形成联动机制。
六、加强检测机构及预拌混凝土企业的监督管理工作
完善全市质量检测机构及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质量管理信息平台,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对建设工程质量的监督;加强检测机构及预拌混凝土企业信用考核及日常管理工作;切实保障建筑工程结构安全;组织开展本地区检测比对论证试验;继续实行预拌混凝土实验人员备案制度;制定预拌混凝土企业内部试验室规范化管理标准;加强对预拌混凝土原材料的质量控制及进入施工现场的质量控制,确保产品质量。多引进几家有资质的建筑机械检测单位,满足我市机械检测实际的需要的,实施大型施工机械淘汰制度,加强移动式汽车吊进入施工现场的管理。
七、加强信息化建设
一是积极做好各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各有关单位对质量监督及工程建设基本情况、投诉处理,质量安全查处,企业信用信息、企业奖罚信息等相关数据和信息的上报公开工作。落实工程质量监督简报制度。二是建设信息网质量监督子网站的日常管理及信息公示工作,及时发布政策法规、通知公告、监督动态、工程创优、经验交流、投诉处理和违规行为公示等信息,建立全市信息共享机制。三是继续拓展施工现场信息平台建设,把施工现场信息平台的项目延伸到各县。实施塔吊等运行数据上传系统,增强施工现场信息平台的功能。四是做好各类基本监督数据上报、上传工作;有步骤地开发我市建筑市场的信息监管系统。
八、加强业务培训,提高从业人员整体业务素质
对监督人员、检测人员、预拌混凝土企业实验室人员、监理人员、施工企业管理人员分期分批进行培训,督促企业加强内部培训,使从业人员能够及时掌握新标准、新规范、新规定,全面提高监管人员素质和企业管理水平,为全市质量安全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九、切实重视民生,认真处理好质量投诉工作
认真依据住宅工程投诉处理制度,规范投诉处理工作程序,切实保护各方的合法权益,使质量投诉工作的查处效率和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得到明显提高,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十、在加强应急管理
一是继续做好恶劣天气、暴雨、强风等的防灾减灾的预警提示工作,二是整理完善我局系统的七个应急救援处理方案。三是对重点单位和重点部门进行应急处置方案的演练(主要是室内演练),提高突发事件应急救援处理能力。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