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佛语经典语录经典句子网
1,⊙道理说得再好,一旦与生活脱节,就成了戏论。一耕云先生
2,⊙做人要以静修身,以俭培德,以退处事,以让养心。人心何时知足,知足便足。人生何时闲,偷闲便闲。知足常足心,终身不辱人。知止常止心,终身不耻人。
3,⊙为师如下棋,哪怕棋力只高半招,也能步步皆高,很少被低等棋手看出破绽;也如登楼观景,即使高半层楼,也非楼下人所见境界。故当信师,放下自我。
4,⊙菩萨乘人虽持净戒,于诸众生应当随顺,声闻乘人不应随顺,是故菩萨持不尽护戒,声闻乘人持尽护戒。《大宝积经》卷九十,优波离会
5,⊙享福往往折福,辛苦每每积福。折福则福消,积福福不尽。
6,多做一件善事,就放下一项烦恼。
7,『禅语悟道』当我们拥有很多钱财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使用、面对的方法,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懂得感恩之人变得更加珍惜,并善用它来做更多的好事,其结果是良性循环;私欲膨胀之人变得更加贪婪,并利用它来做更多的坏事,其结果是恶性循环。
8,⊙ 离别,永远是那么的伤断人肠。一个年轻女子,在丈夫出国后的一段 时间里,她陷入极度痛苦之中,几乎不能自拔,甚至想到了死。她心里知 道,他永远不会回来了。她整日郁郁寡欢,无精打采。邻居们同她打招 呼,她总是爱理不理,一时间,邻居们对她糟糕透顶的脾气不予理解,一 个个只好敬而远之。
9,⊙有钱人总是追着钱跑,佛菩萨总是追着功德跑。名号是总功德,当我们称念时,一切佛菩萨都追着跑来。
10,⊙路,不可以不看就走;话,不可以不想就说;事,不可以不明就做;神,不可以不知就信。(当代)星云《佛光菜根谭》
11, 人是生而不独立的,生而与他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阳 光、空气、水,民族、国家、社会,以及世间的一切,被所有的人共 享、争夺,没有谁能够置身事外。唯有灵魂属于个人,一个人能否坚 持自己独立的灵魂,自己要负全责,没有任何理由推诿。崇尚独立的 人们,先要自问自己的灵魂是否已经独立。
12, 每一个对手都是最好的老师,对手教的东西比朋友多。为什 么我们反而要朋友不要对手?因为崇尚简单,厌恶复杂。对手教的是 复杂,而朋友教的则是简单。复杂缘于彼此提防,简单缘于相互信 任。人生如此短暂,没有人真正愿意当对手的好学生,人心又如此难 测,多数人还是不得不将学费交给对手。
13,⊙虽日尊天,神魔梵释,皆莫能胜,自胜之人。《法句经》卷上,述千品
14,⊙自高陵物,不见己失,不知自短,是慢业。《华严经》卷五十八,离世间品
15,⊙会员问:“年轻人看到社会上的不公不义,免不了要打抱不平、要伸张正义,这样的想法和做法,是否妥当?”师言:“要有一分‘静观’的智慧。抱不平,喊正义,会把事情变得更复杂,更混乱;许多不公不义都不是表象那样的简单,不能操之过急,一时冲动就去喊、去伸张,也许更加深了它的不公和不义。应力求自省,想想自己做了什么,能做什么?每一个人都该尽自己应尽的本分;要有责任感,甚于正义感。人人如此,这个社会就有可能更公平、更正义。”——证严法师
16,⊙ 柏拉图说:“决定一个人心情的,不是在于环境,而在于心境。”
17,⊙菩萨有四法,终不退转无上菩提,何等为四?一者若见塔庙毁坏,当加修治,若块若泥,乃至一砖;二者若于四衢道中多人观处起塔造像,为作念佛善福之缘,塔中画作若转法轮相及出家相,乃至双树入涅槃相;三者若见有比丘僧二部诤讼,勤求方便,令其和合;四者若见佛法欲坏,能读诵说乃至一偈,令法不绝,为护法故,敬养法师,专心护法,不惜身命。《华手经》
18, 有些话能说不能写,有些话能写不能说。语言很奇妙,不同 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对象,它的呈现方式必须不同。最浅显 的是语言,最深奥的是语言,最坦荡的是语言,最神秘的也是语言。
19,学佛若学得心在宁静中,意在微细分析中,则天下一草一木一花一叶,无不是如来的形象。
20,世间事都是相对的,只要我们以真诚的爱心待人,以光明磊落的心胸任事接物,则人生到处都充满真善美。
21,为什么每当人们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逃避都是第一选择?为什么不试 着换一个角度,以另外一个视角去看待、去解决问题呢?这就是因为我们太 拘泥于各种各样的形式当中。
22,要净化人心,应先点亮自己的心灯,再做提灯照路人。
23,⊙以十善道为法园苑,爱乐安住,自住其中,亦劝他人令住其中。《华严经》卷三十五,十地品
24,想成就大的事业,必须肯从小事做起。因为你连一枚硬币都不要,只是一味地盯着大钱,就很难发现和把握生活中的机会——小钱都抓不住,怎么能抓住大钱呢?
25,⊙能知所知法,唯依心妄计,若了所知无,能知即非有。《大乘密严经》卷上,妙身生品
26,⊙(四)念佛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则是人中芬陀利花,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当坐道场,生诸佛家。《观无量寿佛经》
27,⊙若有菩萨犯波罗夷者,应对清净十比丘前,以质直心殷重忏悔;犯僧残者,对五净僧,殷重忏悔;若为女人染心所触,及因相顾而生爱着,应对一二清净僧前殷重忏悔;舍利弗,若诸菩萨成就五无间罪,犯波罗夷,或犯僧残戒,犯塔犯僧及犯余罪,菩萨应当于三十五佛前,昼夜独处,殷重忏悔。《大宝积经》卷九十,优波离会若有清信善男子,日夜能观妙理空,
28,⊙(一)慈悲假使尽寿命,勤事天下神,象马以祠天,不如行一慈。《法句经》卷上,慈仁品
29,⊙如树根深固,虽截犹复生。爱意不尽除,辄当还受苦。——《法句经》
30,懂理的人,不一定懂事;懂事的人,一定懂理。
31,⊙问:“佛经既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当作佛,又云即心是佛,即心作佛,那又何必修呢?不需要智慧功德庄严,因为当下即是的原故,然又说‘三祗修福慧,百劫种相好’,岂不是多此一举吗?”答:“众生有佛性,譬如矿中有金,金被尘沙包裹,似性被无明覆盖。金不淘汰尘沙,金虽仍是金,然不能成器,性不修断无明,佛性虽仍佛性,然不能证佛,淘汰乃对尘沙,非淘汰其金,金显方能成器,修断乃对无明,非修断本性,性见方能证佛。”——李炳南居士
32,『明师』 能开发出你内在无限潜能的人,是明师。
33,一般人的心是很不稳定的,它很容易受引诱,更会在光怪陆离的社会中 迷失。人抱着我执或自我中心的意识,一心追寻占有,既得不到清闲,也失 去生活的快乐。结果,带来更多精神生活的困扰和烦恼。
34,⊙ 坏事虽小,但它能腐蚀一个人的灵魂,日积月累,就会从量变导致质变, 使这个人最后跳进犯罪的泥坑,成为可耻的罪人。
35,⊙人,不能做得太假,假了难以交心。人生最大的痛苦就是心灵没有归属,不管你知不知觉,承不承认。
36,⊙性无有异,用则不同。在迷为识,在悟为智。顺理为悟,顺事为迷。迷则迷自本心,悟则悟自本心。一悟永悟,不复更迷。一《马祖》
37,六度给人们带来的世间美德:布施不但得到荣华富贵,还能养成知足常乐。持戒不但得到人天安乐,还能养成道德完美。忍辱不但得到相貌庄严,还能养成心地善良。精进不但得到圆满成功,还能养成持之以恒。禅定不但得到心的平静,还能养成行为稳重。智慧不但得到身心F{在,还能养成保持觉知。
38,⊙舌头既能尝甜,也能知苦,说明它是健康的。人生多种味,都要尝一尝。
39,⊙若彼求法者,于师生轻毁,则谤诸如来,常得诸苦恼。(古印度)马鸣《事师法五十颂》
40,⊙信得及者即行之,信不及恰莫强为,不是口头说信便信得去,如人说食,终不得饱,纵然口头说饱,争奈肚内饥何?仁者,直须饱去,莫谩悠悠。——《衢州子湖山第一代神力禅师语录》
41,⊙即使污粪之壤,一旦阳光照临,也是光明之地;即使黄金殿堂,幽闭不见光明,也是冰冷黑狱。再怎样内心不净,罪业充满,只要念佛,佛光照临故,此心便是光明的心,此人便是光明的人;再怎样福善之人,若不念佛,心中不能驱离黑暗地狱般的阴冷。
42,不是所有的事情都需要持之以恒,也不需要做任何事都要联系起坚持和 信心来。我们要做的就是用简单的方法把事做好,最重要的就是把知识融和 于现实生活中.仅此而已。
43,⊙佛日:“得失随缘,心无增减。”现代社会中,俗世的喧嚣和纷扰让很多人乱了心智,看不清前方的路。只想要得,分毫不愿舍的人,如何能活得自在?放下不该得的钱财,才能避免牢狱之灾;放下无法挽回的感情,才能还自己自由;放下,才能让执迷不悟戛然而止,人生才有更多的选择。
44, 打开窗户,耳朵陶醉于鸟鸣的愉悦,目光被浓浓的绿色牵 引。我想高声表达内心的快乐,又怕惊破这喧嚣中的静谧。极目远 眺,一只鸟恰好穿过晨光,翅膀剪出优美的线条,仿佛颤动在天穹的 琴弦。早晨的风景美丽而新奇,不容错过,爱她、拥抱她,我们的人 生将更多彩。
45,人人发挥心中的爱,能凝聚善的福业,形成善的循环。
46,⊙ 人之于世本来就渺小脆弱,可还是经常自我膨胀,缺乏清醒的自我定 位,这往往是造就太多遗憾的根源,于是挫败在所难免。面对失败挫折你 得学会随遇而安,随遇而安是对挫败者的一剂良药,是人生的另一种坦 荡,是一种成熟后的胸怀。
47,知识,只是晓了所学;智慧,则能理通无碍。
48,嗔恚害人,会破坏处世善法。为了一时的不能忍,不仅破坏了处世的好名誉,也会破坏过去一切的功德及修养。嗔怒心比猛火还厉害,猛火烧毁的物质,可以经由努力再失而复得;但一个人的人格如遭自我破坏,即使花再多的钱也买不回来。
49,⊙(四)关爱亲友夫为人者,当以五事亲敬亲族。云何为五?一者给施,二者善言,三者利益,四者同利,五者不欺。亲族亦以五事亲敬于人。云何为五?一者护放逸,二者护放逸失财,三者护恐怖者,四者屏相教诫,五者常相称叹。《长阿含经》卷十一,《善生经》